北大废除绩点,抑制高校内卷
作者 姚远
发表于 2025年8月
北京大学西门(图/郭嘉亮)

就读于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的王嫣,在大三那一年放弃了本校保研的机会。周围朋友都觉得她疯了:努力三年,好不容易“卷”到了保研名额,怎么突然不要了?

对于王嫣来说,这场漫长的绩点竞赛只让她厌倦。反而是毕业了,不必再和绩点打交道以后,“人生的容错率仿佛变高了一些”。

就在王嫣毕业后这一年的夏天,她的母校北京大学颁布了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在本科阶段,全面“去绩点化”。

7月25日,北京大学在校内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称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各院系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北大废除绩点,抑制高校内卷高校的评价体系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此次北大更进一步,将绩点制完全废除了。文∣姚远发自北京秀率指标,并设置容错探索机制。往后,学生学业情况将由成绩单完整体现,“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

在北大率先推行改革试点的生命科学学院原副院长王世强教授称,去绩点化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不要对分数过于斤斤计较,追求蝇头小利,也不因为学分权重不同而区别自己的学习态度”。

而应对高校愈演愈烈的学习功利化、保研高考化趋势,此前,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都进行过类似探索,在本科生评价体系中引入等级制,采用更粗放的评价标准,目的都是“降低学生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学习观,鼓励探索多样化的学习”。

此次北大则更进一步,将绩点制完全废除。高校的评价体系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

在研究生入学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顶尖高校的评价机制改革,回应得了本科生的焦虑吗?

绩点游戏

花了一年时间,王嫣摸清了在北大取得高绩点的技巧。

首先是选课。在北大,有一个非官方的课程测评网站,学生们匿名上传自己取得的课程成绩,供其他学生选课参考,判断任课老师的给分标准。如果很多人评论这门课“给分好”,课程就会在下学期变得抢手。王嫣说,校内最热门的通识课程,并非内容多么新鲜有趣、开阔眼界,大都是“考试内容简单、老师给分慷慨”,俗称“水课”。

选到尽可能多的水课是第一步,想拿高分,还需要时常在老师面前“刷脸”。更重要的是在考试之前,联系上修过本门课程的学长学姐,拿到相关复习资料和往届考试真题。

能否掌握这些信息获取渠道,比个人学习的努力程度更重要。王嫣说,一般来说,发达省份同一城市或高中考进北大的学生人数更多,这些同学很容易就能找到就读于同专业的学长学姐,拿到往届的资料和真题,“一般不会和其他人分享”。而自己来自一个相对落后的省份,北大招生名额少,第一学期在北大,没能找到同专业的同乡,“处于抓瞎状态,成绩很低”。

王嫣说,一名新生适应绩点竞争规则的速度,“其实和地域经济有关系,个人努力没有占到特别绝对的成分,因为大家都很努力”。

在顶尖高校,对高绩点极致追求的行动策略,如今已经完全超越了真才实学的范畴。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理工科老师告诉南风窗,学生如果踏实肯学地“卷”,那倒没什么,但如今令他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更功利化地追求高分。

比如对课程学习的区别化对待。在交大,对绩点影响大的课程,学生就越重视,对绩点影响小的课程,“上课根本没人听”。如果一门重要课程的最终分数不如人意,有些学生还会“来质疑、来吵”,要求查试卷,复核分数。交大成立了专门的复核委员会履行这项职责,大多数情况下,复核后的成绩依然维持原状。

据王嫣的经验,只要掌握了这套游戏规则,就能很容易地把绩点排名“弄得非常靠前”。尽管她清楚:“这并不代表我喜欢这个领域,或者是我真的学得很好。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