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新一轮货币战争?
作者 唐拨虎
发表于 2025年8月
波场(TRON)是由孙宇晨于2017年9月创立的全球性开放式区块链平台

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

2025年7月14日至1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迎来“加密周”,推进三项加密币相关法案。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总统行政命令《加强美国在数字金融技术领域的领导力》中大力支持美元稳定币的使用。

这些紧锣密鼓的“操作”,带火了整个加密币行业,比特币价格已冲上12万美元大关。而稳定币作为新一代金融生态里介于“新旧事物交接”的准货币,成为全球战略焦点。

过去40年里,科技行业、金融行业与风投体系的深度融合,促进了美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2010年代后,加密币浪潮也爆发于美国,美元稳定币是首批试水的“法币稳定币”之一。

当前,全球稳定币市值近2600亿美元,其中99%的稳定币锚定美元。USDT发行量更是一骑绝尘,总发行量超过1639亿美元,半数以上发行在波场TRON上。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曾表示,未来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规模拟达到2万亿美元,即当前规模的10倍。

未来,美国有意进一步巩固在这两大关键领域的主导地位,其推进的“三大法案”隐藏着“去美元化—再美元化”的动因;同时,随着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等亚洲金融中心加速布局,区域性稳定币将成为打破美元霸权的关键变量。

美国国会“加密周”

Web3、加密货币等新一代科技支持的金融生态系统,是美国近期发力的核心领域。而稳定币作为新一代金融生态里介于“新旧事物交接”的准货币,成为全球的战略焦点。

从功能上看,稳定币是一种锚定法币、由私人部门发行的数字代币,在流通结算上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与由央行发行的CBDC不同,稳定币由私人公司发行,其价值和稳定性依赖于发行方的储备资产。

从技术层面看,稳定币不依赖央行账户体系,而是主要通过公共区块链网络实现价值流通,借助区块链的即时结算、交易透明与可追溯性,来完成高效支付和清算。

稳定币的核心作用在于,它们为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加密资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稳定币具有一定的类似于法币的稳定性,又可链接加密资产,参与到“去中心化”金融体系中。一旦未来加密资产价格上涨,稳定币的储值功能将随之放大,吸引力也将提升。

美国较为迫切地希望以稳定币为载体,加快“美元数字化”进程,主要也是因为在上一波央行数字货币发展期,美国没什么动静。

中国和欧盟已在央行主导的CBDC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在2017年投入研发,2019年开始试点并逐步扩大使用场景。欧洲的数字欧元(DigitalEuro)项目在2023年获批后逐步推进,但美国内部对CBDC态度始终审慎且党派间分歧巨大,CBDC的发展较为停滞。美联储虽在2021年就CBDC展开了研究讨论,但后面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因此,美国希望借稳定币之力,弥补官方数字货币上的时间差,并借助私营部门的创新力量,确保美元在全球数字支付领域的领导地位。

2025年5月,特朗普任命了对加密币友好的保罗·阿特金斯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自上任以来,阿特金斯明确表示将摒弃前任加里·根斯勒时期的强硬做法,转而推动建立“理性且现代化的监管框架”,以适应区块链和加密资产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国会也在加快推进相关立法,为稳定币的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