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与校园:超前消费的大学生
作者 董可馨
发表于 2025年8月
电影《异国日记》剧照

今天上大学,需要花多少钱?

吃穿用度+学费+住宿交通,这是一个大约可以算出来的数字。据艾媒咨询、天猫校园等针对2024年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全国大学生月均消费支出集中在1000至3000元,在一线城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花销已经高于3000元。这比我上大学的十几年前,自然会高一些。

但数字是静态的,甚至结构也是静态的,单以花钱的数目,很难说明事情的全貌。大学不是脱离社会的避风港,而是社会逻辑的预演场,是青年接触社会的起点。大学不能自外于社会的变化。

而我们如今的社会,正日益朝着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所说的,从生产型社会变为消费型社会。现代人的主要特征将不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在生产型社会,学校才会是可以隔绝于生产的象牙塔,但在消费型社会,消费行为不会止步于校门,同样会渗透进校园,学生可以不是生产者,但必须是消费者。

所以在今天的大学,消费不再只是生活中的一种行为,消费型社会的逻辑,正在以更强的力量重塑校园日常、价值标准,和学生的成长方式。

大学生的消费者化

从支出结构来看,尽管饮食支出仍然占据大学生花费的半壁江山,但传统的“刚需”,比如饮食、住宿与学习资料,在上文所提到的报告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所谓“兴趣型”“体验型”“生活方式”等“软消费”显著增长。在网络游戏平台充值、付费技能培训,定制化简历和职业咨询,这些支出已不再是少数人的选择,而是“主流花销”。

消费结构的变化,背后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是社会逻辑的变迁。消费不只是满足生活所需,还承担着“社会认同”的功能,在大学这样社交密集、生活密切的场所,更是如此。

消费行为不只是购买行为,更是社交行为。外卖拼单、团购美妆、健身房、组团上网课,在所有这些场景里,消费是一种社交语言,一种需要默契的互动规则。大学生通过消费融入社群,建立关系,而规则的存在,会悄然改变同学间的关系结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都需要“资本”—消费能力恰是进入门槛。尽管很多学生并非经济困难,但在“消费即认同”的氛围中,不消费就意味着边缘化。消费,是衡量生活质量与社交能力的隐性规则。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其代表作《区分》中指出,社会地位并非仅由经济资本决定,还包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消费是这些“资本”的交汇点。在大学中,谁能消费、消费什么、如何消费,往往代表着个体在同龄人中的位置与声望。比如,能去留学或去国外交流的学生不仅经济实力强,其文化资本(外语能力、跨文化素养)和社会资本(人脉资源)同样不容忽视。

另一个这些年日益明显的变化,是信用消费在学生中的普及。由于没有或很少生活来源,加之校园贷、花呗、信用卡、分期工具等各种产品的方便易得,举债周转度日在大学中并非少数。据艾媒咨询调研的数据,大学生中71.3%的人认同“超前消费”,而在超前消费的学生中,近40%的人月均还款超500元。这说明,信用消费已经是一种很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身份尚未成型,而“作为消费者”是他们最早接触社会规则的方式之一。消费,让他们感知权力、归属、竞争与焦虑。在这个意义上,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不是单纯的维持生活或改善生活,而是一种社会化过程。在这里,他们学习如何“花钱”,如何“被社会接受”,如何“按规则生存”。

“学生流量”的系统开发

当大学生的消费潜力显现,他们也逐渐成为商业平台关注的重要对象。在某家的商业报告中,大学生被称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消费主体之一”,是“有利于商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营销策略触达的目标群体”。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