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恋爱“新算法”:钱、时间与未来预期
作者 黄泽敏 陈祺元
发表于 2025年8月
电视剧《当我飞奔向你》剧照

从相识到相恋,嘉骏花了3个月。这个时间符合他的心理预期。

在他看来,“太快容易冲动,太慢又容易畏手畏脚”,3个月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时长”,比较合适。

这3个月里,他偷偷“考察”着对方。他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三观要正、相处舒服、别太物质。以朋友身份约对方出去吃饭、自习、跑步、打羽毛球,慢慢地两人就走到了一起。他认为,抛开颜值和情感上的滤镜来谈,女友本身是个非常好的人,“所以以后在相处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拜金、败财,或是索要天价彩礼等情况”。这符合他对恋爱的理性要求。

荷尔蒙涌动的年纪,一些大学生开始追求“理性”恋爱。他们不再全然信奉“爱就要奋不顾身”,而是开始寻求计算情感的投入产出比。

“决定在一起的那一瞬间,肯定是感性和冲动的。”女孩贺一认为,理性是双方恋爱后的一种“恋爱模式”,渗入相处的日常生活点滴。

在他们看来,这种基于现实的恋爱考量,并非对感情的冷漠。它更像是为爱情叠加的“缓冲”,以达到更为可控和安稳的恋爱状态。

“AA制”恋爱

“钱流向哪里,爱就流向哪里。”22岁的杨晨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

最初,她并不认可这句话。她期待的伴侣,是能与自己在精神层面形成“共振”的,类似“soulmate(灵魂伴侣)那种”。

但是后来,她又觉得这句话“不无几分道理”。金钱支出是最直接的恋爱成本。约会餐饮、节日礼物、交通费、电影票等,消费清单具体而清晰。“钱其实是恋爱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她说。

杨晨曾有过一段短暂而热烈的单恋。那个男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帅哥,但是她喜欢的类型,比较“美式”那类,带着点坏男孩的气息。

高中成人礼上,她鼓起勇气添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对方便一直躺在她的列表里,再无联系。直到高考结束那晚,她主动邀请了男生看电影,对方答应了。

结果第二天,她却等来了姗姗来迟的男生。因前一天打游戏,男生睡过头,踩着拖鞋便来赴约。男生还跟她说,因为前一天晚上玩游戏,所以手头没钱了。她不理解男生话语中的因果关系,但那天的账单全落在了她身上。

这次体验带给她的并非甜蜜,而是混乱与失望。原有的好感在这次“约会”中破灭,她只觉得对方邋遢又怪异。

恋爱是一笔要用心“核算”的账单。钱怎么花,往往被视为诚意和付出的最直观体现。

杨晨认为,如果一个人宁愿把钱全部花在自己的游戏和爱好上,却在纪念日和约会时囊中羞涩,在需要给对方送礼的日子里拿不出礼物,那只能说明“他更爱他自己”。

为爱消费是重要的。不过,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开销都应该由某一方承担。

杨晨主动提起“港男AA”,指的是香港男生在恋爱中仍保持的AA制消费模式。杨晨的男友在香港长大。两人在大一的一次学生会活动中相识。恋爱前,她曾和男友相约去吃寿司,两人分开取餐,各拿各的。用餐结束后,掏出手机各自支付自己的账单,动作自然流畅。

这种体验对她来说是新奇的。她说,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男友“抠门”,但她并不这么认为。“我们两个最契合的是消费观”,恋爱后,俩人同样秉持着AA原则消费。

事实上,这种消费观念在当代年轻情侣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近日,网易数读对当代情侣AA制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的3747份样本显示,越年轻的情侣,越倾向于与伴侣实行AA制。

在嘉骏眼里,为恋爱买单是女友“三观正”的体现。

约会过程中的开支,女友会认为女生也应该出钱,也会为约会买单,“这比网上很多女的要强”。

嘉骏和女友专门开了个共用的“荷包”。每个月,他和女友会往里面存500—600元,只为了两人想去就去的旅行。日常吃饭,俩人会轮流请客,“她出一顿,我出一顿,但可能我出的顿数会多些,或者我买的饭会贵一些”。

在恋爱中保证消费的相对公平,以此维持个人的经济独立和自由,成为越来越多年轻情侣的共识。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