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关税”上路,亚洲企业变阵
作者 吴阳煜
发表于 2025年8月
2025年7月31日,韩国首尔,电视屏幕上播放着韩美达成关税协议的新闻

特朗普口中,能让美国变得再次“伟大和富裕”的“对等关税”,经7月31日最终调整后的税率,从8月1日延后至8月7日实施,以给美国海关留足技术准备的时间。

那些对美贸易存在“顺差”的经济体,大致面临着最低15%(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土耳其以及欧盟)至最高41%不等的“对等关税”税率—作为对比,美国去年的平均关税水平在2.5%左右—以致有法国媒体感叹:“国际贸易进入弱肉强食的时代。美国对数十个国家宣布的关税数字,仿佛要在世界地图上重新筑起一道道的关税墙。”

具体到亚洲地区,新的万国关税“倒逼”出口导向型的亚洲经济体,及其颇具规模的跨国企业,作出改变以适应未来还可能剧烈震荡的外贸形势。

重构分散化跨国网络

面对美国多年来最高水平的关税,亚太跨国企业的贸易与投资生态,正被一系列连锁反应重塑着。对于越南、泰国等为代表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其与美国市场联系密切的电子、纺织和机械等产业的出口商品,都将面临19%至20%的新增关税。

有来自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以下简称“亚太经社会”)的观察指出,在亚太地区,对欧美有着大量出口的服装纺织业,因利润压缩和合规成本上升的缘故,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不少品牌在服装用料上更加注意,甚至有企业提前在年中时,就把备用于年终购物旺季的存货运抵美国,以尽可能减少高昂的关税成本。

在特朗普7月31日宣布与韩国达成贸易协议、将对等关税从25%降为15%的同时,早前于越南大规模布局生产设施的韩国服装企业,正遭受着明显的打击。

近年来,为减少对区域内大国供应链的依赖,以韩世实业为代表的韩国服装厂商,试图推行全球生产基地战略,却在越南形成过度集中—在越南的出口经济对美形成高贸易依存度的背景里,韩国的服装业出海产生了新的过度依赖隐患,直面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显著的供应链冲击。

南风窗了解到,承接了来自美国等国际市场订单的韩世实业,近年来是通过在海外采购原材料,在境外的生产基地完成服装制造,再出口至目标市场。而公开信息显示,该企业已经在越南和危地马拉等数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生产网络;针对美国的政策变化,其还在2023年战略性收购了美国本土一家纺织制造商,旨在扩大“美国制造”的比重,同时加强在中南美地区的产能布局,以减少对越南生产线的依赖。

韩世实业的主动变阵,是一批日韩出口企业应对美方关税霸权的缩影。亚太经社会将这种调整总结为从战术规避到战略重构—其认为,这些亚洲企业的投资策略正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简单地选择搬迁产能以规避关税,到如今更倾向于构建跨国的运营网络,如分散制造基地、组装工厂和研发中心,来增强自身所属供应链的韧性。

这样的战略调整在亚太经社会看来,虽在短期内会带来成本的明显上升,但在更长远的未来,却能有效降低单一政策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在如今新一轮关税政策落地之后,越南(20%)、印度尼西亚(19%)、泰国(19%)和马来西亚(19%)等相对热门的建厂目的地,均被美国加征超过双位数的关税。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