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黎凡特到高加索,以土势力扩张
作者 何任远
发表于 2025年8月
2025年6月20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右)会见来访的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

亚美尼亚的亲俄首富被抓了,《今日俄罗斯》在阿塞拜疆的记者站站长被抓了……在曾经属于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那些原本跟俄罗斯在生意上和宗教上有密切往来的人群,或多或少正受到冲击。

由于深陷俄乌战争泥潭,莫斯科分身乏术,多年盟友巴沙尔·阿萨德在2024年年底快速垮台,伊朗核设施也遭到美以两国的饱和攻击,现在连南高加索地区的小国也敢于翻脸叫板……这些事件背后,是以色列和土耳其在乐此不疲地扩张势力范围。

从今年7月中旬以色列轰炸叙利亚新政权的标志性建筑,同期土耳其派出军事顾问团常驻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来看,俄罗斯影响力淡出黎凡特(指地中海东岸的“日出之地”,涵盖叙利亚及周边多国)和高加索地区,不仅给了以土两国扩张势力的机会,也给该地区留下一个漫长而动荡的混沌期。

以色列转变对俄态度

曾几何时,在以色列执政党利库德集团的总部大楼外,挂着一张总理内塔尼亚胡和俄罗斯总统普京握手的巨幅照片。长期以来,跟普京乃至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是内塔尼亚胡面对国内选民时的一张牌。

内塔尼亚胡要吸引的,是在以色列境内数量庞大的东欧犹太移民群体。

走在以色列城市和乡镇的路上,不时能听到有人说着俄语走过。根据2022年的数据,从原苏联加盟成员国移民到以色列的东欧犹太人,占了以色列总人口的15%。除了东欧犹太移民之外,不少俄罗斯“码农”借助自2008年开始的两国相互免签政策,直接来到以色列寻找工作机会。随着以色列自居中东的“IT大国”,不少从东欧来的廉价“码农”在以色列找到了在母国难以找到的工作机会。特别是俄乌战争以来,俄罗斯人到欧盟工作的难度陡增,到以色列寻找机会,成为了另一出路。外貌跟白人差异不大的东欧犹太人,不少具备大学教育背景,在以色列社会一直得到正面的评价。

在冷战时期,以色列跟苏联可以说属于敌对阵营。冷战结束后,少了意识形态的制约,作为小国的以色列,必须在“有事”时跟一两个世界大国维持紧密联系;和俄罗斯发展务实的外交关系,也就成为历任政府的政策。

与此同时,入籍以色列的东欧犹太人,对俄态度一度出现前所未有的好感。特别是普京上台后,以色列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的多任党首,基本上都跟普京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在普京2018年主持的红场阅兵式上,内塔尼亚胡站的位置比梅德韦杰夫更靠近普京。

从沙龙担任以色列总理期间,以色列拒绝附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在车臣军事行动的指责,到内塔尼亚胡执政期间,以色列拒绝附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在乌克兰军事行动的指责,换取的是俄罗斯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行动的长期沉默。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在以色列面前,可以长期扮演以色列跟伊朗之间的调停人角色。

可是2023年10月7日发生的哈马斯袭击以色列露天音乐节的事件,却成为俄以关系的转折点。事发后,普京一度希望充当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调停人,甚至一度让哈马斯成员到访莫斯科,但以色列国内的民意却不领情。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