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厨余到肥料,一个女科学家的求索
作者 黄茗婷
发表于 2025年8月
环境与气候政策研究专家张雪华

一块鲜肉,放在餐桌上,是食物,但滚落到地上,或被扔进垃圾箱,就成了垃圾。

仅仅是因为位置的不同,食物就被视作垃圾。但所谓的“垃圾”真的毫无用途吗?焚烧真的是它们命运唯一的终局吗?

在一场活动上,科学家张雪华向参与者提出了这些问题。而她的答案是“不”。

张雪华是南京大学(溧水)生态与环境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和平台的创始人和发起人,曾为多家国际机构做过环境与气候政策方面的高级顾问,归国后与万科公益基金会、故宫博物院等机构组织一道探索中国有机固废资源化的本土化路径,推动了堆肥在中国各类社区的落地和发展。

回顾张雪华的学术生涯会发现,她在每一次重大抉择面前,都有一股敢为人先的勇毅。在那个大学生还是凤毛麟角的80年代,她选择了当时全国只有3所高校设置的环境监测专业;毕业后在基层工作时,她参与打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采用自然方式净化生活污水的城市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而后在斯坦福读博时,她选择了一个专为解决人类在新世纪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而设置的跨学科博士点;回国后,她率先将国外先进的社区堆肥技术链条和项目经验引入国内并加以推广……

一次次的人生转向,使她从一名最初对环保“不感兴趣”的科研人员,逐渐踏上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探索与思考之路,从一名曾经“厌学”的学生,变成推动中国民间探索有机固废资源本土化的先行者。

生根

社区、厨余、堆肥,在传统叙事里似乎都被张贴着“不起眼”的标签,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厨余垃圾的堆肥,是一项能回收再利用废弃物、改善当地气候、加快土壤固碳的行动。

张雪华对堆肥的关注,起源于2015年。那时候,她到印度班加罗尔拜访友人家。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朋友住在一个高档社区,在自家阳台摆放了一个堆肥桶。家庭堆肥在当地的流行让张雪华感到意外,最神奇的是,当她在阳台上做瑜伽时,也没有闻到大多数人印象里的厨余和堆肥在异味。

后来在印度一场生态经济学的年会上,张雪华得知,当地一个能容纳550户家庭的社区,每天可以处理500公斤的厨余和园林绿化垃圾。班加罗尔这座人口达1050万的城市,居然能通过一系列分散式垃圾处理政策,发动居民自愿、有序地开展垃圾分类以及社区和家庭堆肥,实现废弃物的在地资源化利用,这让张雪华觉得,班加罗尔的分散式堆肥模式,得好好研究一番。

2016年初,张雪华与“阿育王生态研究中心”合作,开启了她在异国长达一年的调研。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张雪华写道:“班加罗尔新政的最大特点是,将传统的政府包管整个垃圾收运和处理链条的模式,转化为居民与政府共同承担的模式……由于是自下而上的改变,到今天,班加罗尔已经初步形成一条涵盖堆肥基础设施生产、堆肥体系设计、添加剂和生物菌种的研发生产、成熟肥销售等要素的完整产业链。”

在那里,张雪华看到的是一幅“每个消费者都对自己消费行为负责”的图景。从个体到进入家庭和走进社区,厨余堆肥实现了就地物质循环的闭环。

在印度考察时,张雪华会将自己的发现、收获和思考同步更新在朋友圈,吸引了一大群同行、公益人士等的围观。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