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月初,卢辉所在的急诊科接诊了一位因高温晕厥的患者。患者56岁,男性,当天上午上山,中午没回来,家人下午三点左右在山上发现他时,他已经不省人事了。在值班的卢辉接到那位患者时,患者已经出现了神志不清、气促、全身抽搐甚至是急性肾衰竭等症状,只能立刻送到ICU。
这是典型的热射病,即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的疾病。那位患者后来被送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抢救,但“不一定救得回来”。卢辉感慨,热射病是“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
卢辉是广东肇庆一家公立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在急救工作和气候科普的日常中,他越来越感知到,高温天气对人体身体健康的影响在蔓延。
落到普通人身上的热浪一年比一年残酷。在卢辉的观察里,“每一年与热相关的病例都很多,但今年的重病号来得比往年都更早”。7月,山东青岛大学一名宿管大爷在高温下离开人世。半个月后,河南信阳,一名37岁的外卖员在当日40℃的高温下因热射病去世。
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极端天气不平等地在个体身上造成不同后果。尤其是对于户外工作者、低收入人群、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而言,高温带来的生存威胁不可小觑。
有着17年临床经验的卢辉提醒,高温带给人体的危害不仅是热射病,还包含游泳溺水、交通意外或其他外伤等极端天气下可能出现的情况。此外,高温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焦虑、抑郁、自杀、其他暴力事件的发生概率都可能提高”。
除了作为全科医生,卢辉还是广东省体质健康管理学会委员、自然之友公民气候行动“玲珑计划”导师。今年以来,卢辉和团队伙伴们持续到全国各地开展气候变化与健康工作坊项目,希望科普极端天气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影响,让普通人都能对气候变化有所准备。
气候变化乍听是个宏大的议题,但当这四个字落到普通人身上,它的呈现形式可能轻而易举地摧毁生命。一次严重的中暑、死亡率高达30%的热射病、意外溺亡,或是其他日常生活中无声承受的各种痛苦,都具体而确切,主导着普通劳动者每一日的生活乃至生命。
以下是卢辉的讲述。
“中暑也是可能死人的”
我最近几年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在医院急诊科负责出救护车、接诊、分流病人。在现场接过来的病人,我们对他们进行基本的急救处理,然后由专科医生分流往各个科室。
我遇到过大部分容易中暑的劳动者,主要是工人、外卖配送员、护林员和农民等长期在高温、高湿度环境下工作的群体,还有本身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群体。农民和工人夏天需要在户外劳动,却缺乏防护意识,很多人对中暑的严重性不以为意,但他们不知道,中暑也是会死人的。
今年6月初,我接诊了一个外卖小哥,他在大中午送外卖时跟其他小车撞了,磕伤了膝盖。但我一检查就发现他中暑了。当时体温已经快到38℃多了,伴有头晕、头痛的症状,汗流不止。如果他不作休息继续送外卖,就有可能发展成热射病。
通俗来说,热射病就是最严重的中暑,死亡率达到30%~50%,很多人即便幸存下来,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肾损伤。其原理是高温环境或强体力劳动导致的人体散热和产热系统失衡,主要特征是核心体温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热射病对人体机能的攻击非常快,黄金抢救时间也就0.5~1个小时。之前我们接诊的那位56岁的患者,就是由于耽误的时间太久,持续的高温没能得到控制,损害了体温调节中枢。毒素聚集在体内,紧接着又影响到肝功能、人体代谢功能、循环和凝血功能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高温让人体变得更脆弱。除了热射病,老人、孕妇、儿童,还有一些本身就有基础病的人群,容易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上引发病变。
今年7月中旬,我们急诊室来了一名62岁的老人。他从市区开摩托车回乡下老家,午饭后又开了一个多小时回市区,没有任何防晒措施,一直在公路上快速骑行。到家后他觉得很热,就用凉水洗了个澡。洗完澡后他忽然大汗淋漓,畏寒怕热,头痛欲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