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名士的快乐
作者 郭晔旻
发表于 2025年8月

《世说新语》是六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了解当时社会风气的重要史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因为书中以精炼的文字生动展现高士名流的言行风貌和轶闻趣事,能“发前人未发之覆”,古来就有“世说学”之谓。

而在董铁柱所著的《未尽的快乐:魏晋名士社交处方笺》里,作者开门见山地写道:“打开这本书,我们只谈一件事,那就是‘快乐’。”

这的确是一个显得相当新奇的角度,但并不是作者故作惊人之语。早年的冯友兰提到过,《世说新语》“可以说是中国的风流宝鉴”,而鲁迅也说过此书“可以看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而在作者看来,书中所记载的这些“魏晋名士”看似并不相关的故事片段,“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快乐的过程”。作者相信,“也许这就是《世说新语》在1000多年来广为流传的原因所在”。

《世说新语》的体例,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共分为36类。而《未尽的快乐》(有趣的是,“未尽”似乎也是“魏晋”的谐音)则按照《礼记》提到的七种社会关系,也就是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宾客,对《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进行了重新归类,用来展现“名士们在这些关系之中不断切换自己的角色,用自己的言行来践行快乐”的故事。

实际上,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快乐”并不是“喜怒哀乐”之中的乐,而是“喜怒哀乐皆为快乐”,“通过真实地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名士们的内心获得了一种满足感”。而这种“真实”的“满足”,才是作者眼中的“快乐”。

也只有从这样的定义出发,才能够理解书中列举的一些选自《世说新语》的故事的“快乐”之处。譬如,《排调》的诸葛瑾吩咐下属去跟与儿子诸葛恪斗嘴的故事,因为原文里最后就有一句“于是一坐大笑”,读者还很容易理解通常意义上的快乐。

但《俭啬》里的王戎敛财的故事,就令人感觉并不好笑。身为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已经是“洛下无比”,却是个守财奴,每天晚上要跟“夫人烛下散筹算计”,无法令人生出快乐之感。

可作者发现,王戎在《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并不止于一则。《惑溺》里也有一则与他有关,讲的是王戎的妻子经常以“卿”来称呼他,也就是“卿卿我我”这个成语的出处。在当时,妇人不能叫丈夫“卿”,而名士间的朋友倒是可以这样称呼,因此王戎觉得这样不合礼数,但他的妻子回答,“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也就是不仅当王戎是丈夫,还把他看作知心朋友,也就是“知音”。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