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父母善意的“纠正”,成为孩子的枷锁
作者 杨晨雨
发表于 2025年8月

时针即将指向夜晚十二点,灯光映照出书桌前那略显凌乱的场景。我望着书桌上的橡皮碎屑,还有作业本上那个被橡皮反复擦拭后留下的触目惊心的窟窿,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

我的儿子欢欢,此刻正坐在书桌前,睫毛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珠,却仍固执地用修正带反复涂抹着一道数学应用题。这道题原本只需将误写的“35”改成“32”即可,可他觉得这样留有印子,已经折腾了快10分钟。看着他这副模样,我的心里满是心疼与无奈。

回想起欢欢小时候,他一直是那么乖巧懂事,从上幼儿园起,就从未让我们操过心。他总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上学,认真做作业,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老师喜欢他,同学们也爱和他一起玩耍,他还拿了很多“三好学生”的奖状,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然而,自从欢欢升入六年级,学习任务也越来越重,升学压力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情况渐渐失去了控制。

最初,欢欢放学回家,还会吃点水果、喝点水,然后主动去写作业。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变得磨磨蹭蹭。十分钟过去了,他还没有整理好写作业要用的文具,一会儿说要上厕所,一会儿又要喝水,一会儿找橡皮,一会儿拿着笔不停地转圈。看着他这副拖拖拉拉的样子,我心里着急,忍不住开始催他:“欢欢,快点写作业,这都过去多长时间了,你还一个字没写呢!”

为了监督他写作业,我特意守在旁边,眼睛紧紧地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可是,我发现欢欢的错题率越来越高,写作业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到了晚上十二点,别的孩子都已进入甜美的梦乡,我们家却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压抑氛围。台灯下,欢欢还在艰难地和错题做斗争,作业本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修正液痕迹,仿佛是他内心焦虑与挣扎的写照。

记得有一次家长会,数学老师单独把我留了下来。她翻着欢欢的试卷,语气里满是担忧:“欢欢妈妈,你看这些涂改痕迹,有的地方纸张都破了。这样不仅影响卷面整洁,更说明孩子做题时心态不对。”我盯着作业本上那些刺眼的涂改痕迹,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了,发紧得难受。

本文刊登于《家庭百事通》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