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的温情
作者 管弢
发表于 2025年8月

物质丰富的年代,东西旧了、坏了,网上下单送货到家,方便快捷还省事,修修补补的日子仿佛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生活的弄堂里经常会听到修理师傅的“独唱”:“修阳伞啰——”“削刀磨剪刀——”……最常见的是补搪瓷。搪瓷制品因物美价廉受到人们的青睐,当年家里有搪瓷盆、搪瓷杯、搪瓷碗,还有搪瓷痰盂……一不小心摔坏了表面的搪瓷,破相不说,一段时间后里面的铁皮就会生锈漏水。修理师傅来了,先垫一小块白铁皮在破洞处,焊锡补漏,用锉刀锉平、砂纸磨光,然后涂一层颜色近似的搪瓷涂料。我家有一只不能再修补的搪瓷面盆,阿婆便放在晒台上种花。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满盆盛开的月季花掩盖了破烂的容器,很是养眼。

除了这些技术要求高的,日常的修补上海人就自己动手。大家形成一种共识——能修则修,能补则补,绝不浪费。

小时候我在弄堂踢球,不小心踢碎了马婆婆家的玻璃窗。阿爸量准尺寸,配好玻璃镶在窗框上,四周密密麻麻地敲上小钉子固定,再嵌上石灰桐油,立马焕然一新。

本文刊登于《家庭百事通》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