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东城,赵府街20号。
暮色四合,老胡同的烟火气弥漫,一座苏式红砖建筑的轮廓正被剧场灯光温柔勾勒。小金鱼剧场内,一场实验戏剧《两个人》的素人演员们正在排练;楼下“我是楮先生工作室”里,架子上陈列着色彩斑斓的纸样;楼上的青年编剧在共享办公区敲下最后一个句点,转身就能回到人才公寓休憩--这是金隅金台·共享际的日常图景。三年的时间,这里从老旧办公区,摇身一变成为戏剧产业的“孵化器”,用文化重写城市空间的语法。
空间重构:从苏式办公楼到戏剧共生体
这座占地仅2792平方米的建筑群,烙印着鲜明的时代胎记—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苏式砖混结构。项目团队面对的不是白纸作画,而是一道历史与现代的辩证命题。“改造的核心是‘活化’而非颠覆。”项目负责人解释。
他们谨慎剥离后期杂乱加建,让原本敦厚的砖墙、质朴的水磨石地面重见天日。空间改造如同戏剧转场:原办公楼打通为通透的共享办公区,旧仓库架起桁架变身为“小金鱼剧场”,闲置附属用房则改造为带公共厨房的人才公寓。
业态布局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多幕剧”。剧场成为整个社区的心脏,承担着从剧本孵化到舞台演出的核心功能;共享办公区则如同后台,聚集着编剧、舞美、设计等创意工作室,为前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内容;人才公寓为这些追梦者提供便捷的“职住一体”支持,让灵感随时迸发;而散布其间的咖啡馆、特色手工坊则构成了流动的“观众席”,提供休憩与交流的场所。
设计的巧思渗透在细节之中:穿过入口层层空间至主庭院下沉处,可见百年广叶玉兰,旁有雅致室外休息区,庭院保留完整经营空间,提供多样活动可能;公寓楼道的转角处展示着入驻艺术家的手作,让艺术融入日常步履。这种“嵌套式”的空间结构,使得创作、生活、消费在极小的步行半径内实现了无缝流转,恰如项目负责人所言:“我们要让灵感在推开下一扇门时就能相遇。”
生态重构:戏剧产业链的“孵化方程式”
金隅金台·共享际绝非物理空间的简单重组,其核心动能在于构建以戏剧为轴心的文化产业生态链。园区提出的“共生、共享、共创、共赢”四共理念,将冰冷的空间转化为内容生产的“反应堆”。
园区对戏剧项目的孵化如同精密栽培。以获奖作品《两个人》为例,项目方不仅提供了排练场地与技术支援,更创新性地引入“素人身体剧场”概念,招募周边居民参与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