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年如一日,涂松岩紧握“真听真看真感 受”的表演信条,让角色在光影中鲜活呼吸。他不囿于流派,兼容并蓄,只为角色注 入走心的真实。生活是他的灵感泉眼,点滴观察酿成戏中滋味。镜头外,他是深情的父 亲,用陪伴浇灌孩子成长,以尊重守护个性自由。在艺术与生活的双轨上,他以坚韧跨 越挑战,用智慧诠释角色,更以身作则传递着真实与真诚的力量。
在权谋的棋局中,有人以血为墨,有人以静为刃。涂松岩饰演的宁王,在《锦绣芳华》的终局里,以“疯”为注脚,将一场无声的权力游戏推向极致—终身监禁的牢笼中,一盘未完的棋,一颗仍在落子的心,将野心与宿命熔铸成最沉重的悲剧。他拒绝将宁王简化为脸谱化的反派,而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爷视角,解构权力欲望背后的时代逻辑:父权身份下的冷酷、权谋斗争中的不择手段,皆是对王朝兴衰的“正义”执念。从沉香手串的静谧到敲桌子的压迫感,从台词的举重若轻到情感的理性抽离,涂松岩用细节堆砌出角色的复杂性,让宁王的“恶”成为时代逼仄的镜像,也让这场权力游戏超越了胜负,成为对人性深渊的凝视。
“疯”与“静”的终极反差:宁王的结局,一场无声的权力游戏
“宁王最后的结局不是被斩首,而是终身监禁。”涂松岩轻叩桌面,语气中带着一丝沉思,“我和导演商量,在他面前放一盘棋—他仍在落子,却早已疯魔。”这一设计,颠覆了传统反派“血淋淋”的退场方式,以冷静的荒诞感,将宁王的权力执念推向极致。“疯,是权力欲望的终极形态。他一生都在下棋,最后却成了棋盘上最孤独的棋子。”涂松岩的解读,让宁王的结局从“失败”升华为“宿命”,赋予角色更厚重的悲剧色彩。“我从未将宁王当作反派来演。”涂松岩的这句话,揭开了角色塑造的核心逻辑,“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爷,皇帝软弱,他便要掌权,让王朝兴盛—这是他的利益出发点,也是他的‘正义’。”在涂松岩看来,宁王的“恶”源于时代的逼仄:权谋斗争中,他必须不择手段;父权身份下,他无法像寻常父亲般疼爱女儿。“他训练女儿成为强者,因为只有内心强大,才能在这残酷的环境里活下去。”
宁王的权力欲,藏在涂松岩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里:沉香手串、玉扳指、熏香时的独处状态……“这些道具不是装饰,而是人物心理的外化。”他举例,宁王常闻手串,是“需要平静下来应对问题”。“剧本里没写敲桌子,但拍摄时,我意识到宁王需要一种‘压迫感’—他的存在本身,就该让周围人窒息。”涂松岩的“大佬气场”,通过这些细节自然流淌,避免了脸谱化的表演。“真正的反派,不会把‘恶’写在脸上。”他笑道,“宁王的权力逻辑,藏在他的举手投足间。”
台词的张力:语气、停顿与“举重若轻”
“越是情感浓度强、人物关系张力大的场面,越需要冷静地表演。”涂松岩说他就是要表现出这种反差感。拍摄前,他与导演反复沟通,通过镜头特写捕捉细节来表现出宁王这个人内心的强大。“一个眼神、一个拧刀的小动作,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他的狠戾。”
谈及拍摄中最触动的戏份,涂松岩的回答出乎意料:“作为职业演员,我们必须学会迅速抽离。”他回忆,每天高强度的拍摄中,每一场戏都需全情投入,但拍完即刻整理情绪,投身下一场景。“久久出不来?那会影响整个剧组的进度。”这种“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或许正是他塑造复杂角色的秘诀—既能深入宁王的内心,又能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角色,让表演既真实又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