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聪颖自36岁起涉足绘画领域,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尝试,最终专注于植物绘画。她将户外掉落的果实、种子以及昆虫残骸视为大自然赋予的珍贵礼物,并坚信每一枝、每一叶都有自己的故事,且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在过去这些年间,李聪颖为多部博物类书籍创作手绘插画,作品频频参展并获奖。同时她撰写的“博物手绘”系列文章超过百篇,在新媒体平台上也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
顺应生活,必有奇遇
李聪颖自幼生活在豫北黄河南岸的邙岭脚下,她的家就坐落在上山的小路旁。因为成长在农村,李聪颖对泥土、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母亲曾告诉她,山上有一种植物开着淡紫色的小花,名叫“软枝”,其根部具有药用价值。只要挖出其根部,剥去中间的硬芯,晒干后便能作为药材出售。于是,李聪颖便拿起小铲子,开始在山野草丛中“寻宝”,但翻山越岭后所找到的“软枝”却仅有二三十根。这些黄白色、皱巴巴的根部,粗细与吸管相差无几,去除硬芯并晒干后,重量甚至不足半两。
除了热爱自然,李聪颖还喜欢用小棍子和小石头随意涂鸦。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暑假,她有幸跟随一位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的老师学习过素描。虽然只学习了一个月,但这对她来说却是难得的艺术启蒙。老师注重培养李聪颖的观察能力,常对她说:“绘画不仅仅是手的运动,更是心灵的感悟。在落笔之前,你要先学会用心去观察、用语言去描述你所看到的一切,只有这样,你的画作才会充满生命力和真实感。”老师的这番话深深地印刻在李聪颖的心中,成为她今后绘画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2001年,李聪颖大学毕业后进入辽宁省葫芦岛市科技馆工作。在工作中,她巧妙地将科普知识与戏剧相结合,创作出深受大众喜爱的科普剧,并通过魔术表演为科教活动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可她并不满足于此,而是主动将科技大篷车引入乡村,把科教活动深入校园。
尽管李聪颖的事业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但她的内心深处总感觉缺失了什么。直到2014年初夏,她有幸读到北大博物学传播者刘华杰的《博物人生》和《天涯芳草》两本书籍。《博物人生》中提到:“博物,可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为李聪颖带来了新的启示,她认识到,无论职业、年龄或生活状态如何,只要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就能像博物学家一样去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