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之道 创新为要
作者 刘昆
发表于 2025年8月

当下,传媒业正处于融合发展的深水期和战略转型期,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态和传播格局。对传媒业来说,人工智能的意涵,已不只是技术,而是一个时代;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认识和实践的全面变革。

广西日报社自觉以技术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久前,广西日报社有三个项目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第五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案例,其中,“全区媒体深度融合省市县技术平台三级贯通”项目建设入选全媒体传播建设类,《平陆运河进行曲》融合创新实践入选内容供给创新类,旗下南国早报融媒体创新策划“广西金融服务口碑榜”入选运营服务模式创新类。回顾这三个案例的实践过程,笔者愈加深刻地认识到:变革之道,创新为要。

创新内容表达

当新闻遇上AI,会产生怎样的蝶变?《平陆运河进行曲》融合“新闻 +AI+ 艺术”多元方式,讲好国家战略工程建设故事。

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连通江海的大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强调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平陆运河建设关键之年,记录好、报道好这一世纪工程,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从5月开始,广西日报社组建全媒体报道团队,多次深入平陆运河建设现场采访调研,持续推出系列文章、评论、短视频、图集等全媒体形态报道近百篇(个),全景记录运河建设点滴瞬间。同时,打通线上线下、海内海外,以“新闻 +AI+ 艺术”多元形式重构内容表达,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讲好国家战略工程建设故事,是重大主题报道的一次创新实践。

“行进式”报道创新。该报道项目取名“平陆运河进行曲”,从策划之初就明确了“行进式”的创新方式开展新闻报道实践。2024年5月中旬,由报社总编辑带队、18名骨干记者组成的平陆运河报道团队,深入运河项目建设一线采访调研。5月20日起,在广西日报头版推出专栏“行走平陆运河”,先后刊发《天鲸号上望运河》《运河王的新生》《回家的路》《人走,树走,乡愁跟着走》等10篇新闻特写。5月27日,《广西日报》头版连4版刊发近万字深度调研报道《平陆运河进行曲》,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机遇运河》。此后,“行走平陆运河”成为广西日报常设栏目,记者在运河建设现场持续沉浸式、拉练式的采访,呈现世纪工程日新月异的精彩,见证奋斗者的智慧和汗水。一篇篇重点评论、综述、通讯深度阐释世纪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一个个鲜活的现场和人物故事,多维度记录平陆运河建设历程;一系列短视频、动画、全景VR等新媒体产品,多形式多样态揭秘了运河建设的全貌和细节。这些报道犹如一曲新时代广西向海图强的新闻进行曲,从时间和空间的纵深上全面系统阐释平陆运河的重大意义、重大突破、重大布局。

艺术呈现创新。报道团队打通新闻和艺术的边界,联动广西艺术学院、漓江画派共同创作与新闻报道项目同名的山水画卷《平陆运河进行曲》,将新闻现场转化为艺术语言。该画卷由画家们历时一个月跋山涉水写生采风而成,画卷长1342厘米,紧扣134.2千米平陆运河长度,生动再现了新闻报道中的各个建设场景。《平陆运河进行曲》长卷作为新闻工作者与艺术家携手合作的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延展了重大主题报道的内涵和影响力。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