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维再造: 从江苏台实践看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作者 季建南
发表于 2025年8月

“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全国各级媒体全力推进改革,做出有益尝试。(以下简称“江苏台”)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稳步推进系统性变革工作。笔者以江苏台实践探索为基础,对主流媒体如何推进系统性变革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期为业界学界提供研究样本。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如何确立科学且具有前瞻性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目标,避免在转型方向上出现偏差?如何打破避险思维、优化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出可持续的主流媒体发展新路径?如何快速构建适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复合型人才体系?如何建立稳定、高效的新资源获取机制,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2025年,江苏台发力探索,在一次又一次的实战、实践中寻找答案。

其一是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报道。2025年两会是“系统性变革”要求提出后的首次全国两会,也是荔枝新闻中心组建后的首次全国两会。8天的议程中,两会报道团队发布原创稿件1000多条,全网点击量近11亿,收获50多个热搜话题,其中有多条全网爆款,荔枝新闻微博高居全国榜单第一,全域影响力又有新突破。其二是“苏超”传播。5月以来,兼具高关注度、强话题性、泛传播力的“苏超”成为各大媒体融合传播的“竞技场”。作为属地媒体和赛事公共信号唯一制作机构,开赛以来,由台领导牵头,全台组建起包括新闻、卫视、体育、技术在内的数百人团队,为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以及江苏省内新华日报、现代快报等全国69家媒体平台提供了前6轮共36场高质量的比赛直播信号。同时,致力于大小屏联动,打造了“燃情苏超”“江苏超会玩”等全媒体矩阵式栏目集群。截至7月15日,仅直播节目全网累计观赛人次就达3.1亿,场均破千万;荔枝新闻、江苏新闻全媒矩阵推出的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超20亿次,登上全国热搜88次,抖音、快手主榜热榜92次,同城、体育榜等292次,多篇文章被央媒转发。这两个大流量与正能量“双向奔赴”的传播实践,为江苏台的系统性变革之路写下生动注脚,也充分展示了基于系统性变革所进发出的强大生产力。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2025年的春节刚过,江苏台就召开发布会,宣布成立荔枝新闻中心,集全台之力,将荔枝新闻打造成深耕江苏、面向全国的航母级传播平台、全国头部新闻平台。这也是江苏台从顶层设计上打响推进系统性变革的第一枪一一以新闻为牵引,全面探索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带动其他各业务板块的整体性重塑,全面提升江苏台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未来竞争力,是此次变革的“战略”所向。从生产、传播、评价三个维度系统发力,形成更加集约高效的全链条全要素全流程发展体系,是此轮变革的主要着力点。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通过系统性变革,统筹推进“平台 + 内容 技术 + 机制”协同创新,实现正能量、大流量和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统一,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强大的精品原创力、产品生产力和IP变现力。

以互联网思维重塑竞争新优势

无论是全国两会报道还是“苏超”传播都在深刻地昭示:在激烈的媒体竞争态势下,以互联网思维推动系统性变革,是重塑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从江苏台实践来看,主要是从四个方向发力。

第一,强化新闻立台,构建全媒体新闻生产传播“核心引擎”。新组建的荔枝新闻中心,深度整合了广播、电视、新媒体五大新闻部门,统筹全台的新闻生产和传播运营,探索实现核心新闻采制团队与大小屏运营的深度融合、一体化运作。

一是重构组织架构,构建起活力与效率兼具的生产传播机制,推动优质内容、专业人才、新闻资源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用大流量传播正能量,将改革落脚于带动人才、带动精品、带动经营、带动平台。

二是强化“一体化运营”,优化全媒体新闻策采编审发和反馈互动流程。加快实施“链主制”,强化记者号、工作室号,推动重大主题制作从广播电视化向网络视听化转型,推动日常新闻报道从首先适应广播电视向更适应互联网端转型,推动广电记者、编辑、主持人向全媒体的生产者、传播者、运营者转型。

三是重塑考核评价体系,重视数据又不唯数据,探索构建包括原创度、日活量、发布量、转赞评量、粉丝量、热搜量等在内的传播效果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创新创优的权重、加大精品生产权重,注重以科学考评倒推生产、传播和管理,以流量和效果评价成败优劣,让大流量、正能量和高质量真正成为共同的自觉追求。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