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五维重构与实践
作者 刘学东 肖勇
发表于 2025年8月

主流媒体转型已走过十年的历程。从最初的“两微一端”布局,到如今“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深度塑造,媒体变革已然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然而,一个普遍的困境摆在所有媒体人面前:尽管投入巨大、平台林立,但转型的“最后一公里”依然遥不可及。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效率问题,影响力未能实现代际跃升的效能问题,以及喧嚣的技术概念难以转化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生存问题,共同构成了横亘于前的时代考题,这也让众多媒体仍停留在PPT转型的思考阶段。

这场变革的艰巨性,根植于三重冲击:一是移动传播重塑舆论场;二是人工智能浪潮对传统内容生产范式提出了颠覆性挑战;三是数字经济迭代商业逻辑,对媒体经营模式构成了生存性压力。在多重冲击之下,部分媒体的融合实践或流于形式,或陷入困境,亟须一场真正的系统性变革来破壁突围。

正是对这一系列挑战的战略回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标志着媒体融合正式迈入整体性重构的新阶段。而中央宣传主管部门领导的系列讲话,则为这一战略方向提供了清晰的实现路径,主流媒体必须拿出“自我革命”的巨大勇气,以“强化用户服务”为导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引擎,以科学的“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为标尺,推动一场系统性变革。

笔者认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绝非单一环节的技术修补,而是一场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价值重构与路径再造。基于此,笔者将立足财经媒体的实践视角,以系统性变革精神为总纲,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深度阐述与路径探析。

解认知之惑:从“少数人”转型到“一把手工程”驱动下的全员共识与行动

媒体转型的最大障碍,不仅在于技术或资金,而且在于组织内部根深蒂固的路径惰性与认知迷茫。许多媒体的转型实践,尽管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存在用户意识不强、新媒体平台多而不强等突出问题。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真正实现从“少数人”的转型到“全员”的共识与行动。

当转型被视为新媒体、视频等少数部门的“分内之事”,而非整个组织的“生存之战”时,一场组织内部的“认知鸿沟”便会形成。一方面,传统采编部门因固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惯性,对新技术、新产品存在天然的抵触与观望;另一方面,转型部门又因缺乏全员支持而孤军奋战,难以形成合力。这种上下不一、左右互搏的状态,正是打通认知“最后一公里”的首要堵点。不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主流媒体就难以在互联网主战场彰显主导作用。

破局之道,在于坚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并举”的原则,以强大的体制机制保障,推动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

“自上而下”的顶层决断:以“一把手工程”明确方向。全员共识的形成,必须始于“一把手”自上而下的坚定决心和战略引领,推动系统性变革。早在2019年,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每经)便提出“AI战略”,由“一把手”亲自主导参与,并将2020年确定为“技术转型元年”。这种顶层设计不仅意味着在预算、人事等资源上的优先倾斜,更重要的是向全员传递了一个清晰且不容置疑的信号:转型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必由之路,是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

“自下而上”的敏捷创新:以“创新小分队”打破僵局。仅有顶层决断,若无自下而上的有效执行和成功案例,全员共识仍难以达成。每经在转型初期通过扁平化管理,组建由主要领导和年轻骨干构成的“创新小分队”,赋予其灵活高效、高容错率的权利。“每经AI电视”“雨燕智宣”AI短视频自动生成平台等自主研发创新成果,均源于“创新小分队”的探索。小分队如“鲶鱼”般敏捷灵活,用看得见的成果,为尚在观望的大多数人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打破了转型的僵局,为达成全员共识扫清了障碍。

“双向并举”的机制保障:以科学化考评推动全员行动。自上而下的决心与自下而上的探索能否真正汇流,关键在于双向并举的体制机制保障。当创新成果显现,就必须以机制创新,推动从“部分人认同”到“全员参与行动”的转变。在每经,以“AI化 + 视频化”为核心的转型理念,最终以内化的考核制度来保障。例如,在制定记者编辑升降级考核制度时,明确计入对大模型、媒资库、知识库的参与度和贡献度等指标,激励所有采编人员拥抱新技术。这就使得转型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个人发展的“必答题”,从而将个人发展与媒体转型深度绑定,最终实现从“要我转”到“我要转”的组织基因重塑。

破技术之困:从“技术盲崇”到“人的智能化”战略转向

技术是媒体转型的驱动力,但许多媒体转型的困境,也恰恰源于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当AI被简单地视为一个可以买来的“工具”,而非需要深度理解和融合的“范式”时,技术与业务便会形成“两张皮”——AI成了装点门面的“机器人快讯”,却无法真正赋能采编业务,导致新技术新产品无法满足新闻生产的复杂需求,最终出现技术投入的事倍功半。

破局之道,在于深刻认识到“技术平权”的发展趋势,将目标从“拥有什么技术”转向“如何实现人的智能化”。

理念重塑:技术正在走向平权,人的驾驭能力是核心壁垒。在生成式AI浪潮之下,技术的获取门槛正在迅速降低。未来的竞争,不在于媒体是否拥有某个大模型或AI工具,而在于媒体人对技术的认知和驾驭能力。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每经确立的“AI观”为:AI不是用来取代记者编辑,而是赋能记者编辑的超级工具;每经的目标不是要成为技术公司,而是要成为最会运用技术的媒体公司。

战略转向:从技术驱动到“人的智能化”驱动。基于上述理念,技术打通的关键,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引进,而是要实现“人的智能化”,即系统性地提升记者编辑高效驾驭AI的能力,这就要求能做到以下两点。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