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上海实践与环境动因
作者 张志安 王宇
发表于 2025年8月

数字信息技术催生出一个双向互动、碎片化、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场域,重塑了新闻生产的全流程,打破了以主流媒体为主导的信息传播秩序与规范,影响着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地位和优势。如何加强主流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强化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枢纽作用,是研究新闻传播业变迁和媒体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

在国家政策话语层面,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已成为战略层面的重要使命。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十年来,我国主流媒体持续探索数字化转型,拥抱新技术、进军主阵地,在融合化生产、移动化传播、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提到“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意味着主流媒体要更加紧密拥抱新传播技术,生产传播更加适配互联网主阵地,评价体系以流量和效果说话,打造真正有利于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的媒体运营体制机制。

上海作为我国传媒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在主流媒体融合转型及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且长期保持引领态势。笔者以上海报业集团旗下上观新闻、澎湃新闻、界面财联社,以及上海广播电视台为例,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上海实践与经验进行总结,并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维度对上海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影响因素与生态特点进行分析。

一、系统论视角下主流媒体的融合改革

“系统”由两个及以上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相对独立且相互联系。美国传播学者丹尼尔·C·哈林指出,“系统”在本质上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元素”。系统论是研究系统或子系统发展规律的理论,重点是理解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式。该理论认为,各要素在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关联,在空间上也存在位置排列关系。从社会结构上,社会系统可以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要素,三者构成社会系统的三大领域。不同领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的活动与信息的流动使各领域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作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转。

按照社会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一个系统的要素时,要研究该系统中的“交流(传播)”。从社会系统的视角出发,媒介组织处在复杂的场域当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主体作为行动者对媒介组织的活动产生影响,媒介作为“中介”将各个社会要素连接起来,推动诸行动者之间进行互动;从中观视角来看,媒介组织之间相互影响,存在竞争、合作并存的复杂关系;单就媒介组织来说,其内部的运作和管理同样需要多要素的共同作用,如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对从业者的考核评价机制等。

媒介系统是自组织的,这种自组织性是在因变基础上的自变。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等外部系统是媒体系统的因变因素,媒介系统本身是自变因素。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媒介组织需要进行自我重组和变革,以适应整个社会系统的更新,同时保证自身能够与其他子系统进行良好的互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是系统观念在新闻舆论工作领域应用的具体体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也同样是从“系统性”出发,对主流媒体发展提出的整体性要求。

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新闻业正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不仅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媒介形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媒介丛林”还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个体的信息生活中。德国传播学者赫普判断,当下社会已迈入深度媒介化时代。社会的深度媒介化意味着媒介将各种社会要素进行再组织,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种社会背景下,以系统观的视角研究媒体发展变革更显必要。

自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出以来,部分学者围绕其内涵、机制、策略等进行解读,主要聚焦三方面议题。其一是从系统论视角出发,重视媒体变革中的全要素参与,体现对媒体变革中各系统要素间关系的思考。系统性变革需要重新调整人才、技术、资金等各要素的关系,实现各环节、全要素的系统集成。其二则是关注体制机制在变革中的关键性作用。系统性变革需要将破除深层体制障碍作为攻坚任务,以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等维度的持续制度创新为媒体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其三则是关注技术与平台对媒体变革的驱动。媒体要在“大融合”思路下建设好自主可控平台,抓住数智技术应用场景的关键机遇,通过重建流程、重组架构、重构生态,推动其在全面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实现网络化生存和智能化革命。

总体上,关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探讨中,“系统性”理论的运用尚待加强。本文尝试基于系统论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影响上海主流媒体变革的深层动因进行分析,以期从媒体实践和环境动因的互动关系上提供启示。

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上海实践与创新

过去十余年,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在全媒体新闻生产、新闻客户端建设等方面持续探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两大集团及旗下优势媒体出台了一系列系统性变革的方案和举措,力求在新形势、新挑战下把握新机遇、探索新变革。

1.以互联网思维重构生产流程,提升传播效能。互联网是互动性的、系统性的、数字化的,它将过去相对割裂的、局部的、分散的社会资源,通过互联互通形成了新格局。因此,互联网思维也需结合这一特点,突破惯有的碎片化、延伸性思维的局限。媒体在进行改革时,要以系统性视角强化互联网思维。

主流媒体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系统性框架,由“破”而“立”。澎湃新闻作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闻客户端,截至2025年3月,累计下载用户已超2.8亿,每日全网阅读量超过4.5亿,其内容传播力与品牌影响

力在国内新型主流媒体中居于领先地位。2025年年初,澎湃新闻启动自上线以来最大规模的优化调整,对工作机制进行重构,不仅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内容的生产与分发当中,更贯穿于对管理架构与考评体系的再优化,对媒体认知的再深化以及对企业运行内核的再重构。

对主流媒体来说,融合变革的本质是对旧有社会生产关系的迭代重塑。要进行能够触及本质的变革,就需要从理念层面进行升级。如何有效建立互联网思维?业界也有共识,就是不能简单地将内容从传统媒介迁移到互联网平台,而要真正将互联网作为主阵地,以互联网新生代人群作为主要传播对象,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将其真正贯彻到新闻采集、生产、分发、反馈的全流程中。

上观新闻客户端的融合改革始终以移动化的方式重构采编流程。成立以来,其追求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实现了采编人员一体化,同时面对解放日报和上观新闻APP两个平台进行内容生产运作,持续探索融媒体报道新路径。2025年1月1日,上观新闻客户端更新,统一技术底座、编辑规范和前端呈现,由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三家媒体共建、共享、共用,建立 24×7×365 全流程响应机制和中台统一管理的24小时编辑链。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