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已成为音乐传播的重要渠道。短视频庞大的用户规模和流量基础,为不同流派音乐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土壤。音乐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情感表达工具,在短视频中发挥着激发受众情感、引发情感共鸣的重要作用。优质的短视频内容离不开高品质音乐的加持。短视频使音乐的视觉化传达、情感化表达和互动化传播更加便捷;而音乐作品则为短视频平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提升了用户黏性。此外,随着音乐产业链中专业人士的不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短视频与音乐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使得“音乐 + 社交”“音乐 + 直播”“垂类 + 产业”成为短视频与音乐双向赋能的新范式。短视频平台中的乐曲展示、剧情穿插、演奏教学等音乐垂类内容,以其多样的曲风和强烈的感染力,诞生了诸如 @ 蓝光乐队、 @ 碰碰彭碰彭等粉丝数达百万甚至千万级的音乐IP。此外,短视频音乐计划、线下音乐节及品牌创意营销活动,也成为短视频与音乐双向赋能发展的典型案例。
一、短视频革新音乐行业全链路,激发音乐发展新活力
短视频已渗透音乐行业的全链路、各环节,深刻改变了音乐的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模式和用户消费模式。短视频实现了音乐内涵的视觉化表达,减少了情感传递中的编码与解码误差,创造沉浸式体验,增强音乐的互动性。在庞大粉丝群体的推动下,短视频提升了音乐曝光率,创造出“音乐梗”,从而改变了音乐的消费方式。
1.短视频促成音乐视听联动,营造沉浸式“在场”体验。短视频让音乐创作者能够综合展现表演者的动作、表情、环境及声音,使乐器声与视觉画面相互交织,突破视听感官的界限,为用户提供丰富且沉浸感十足的观看体验与“在场”感受。尤其是对某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音乐,短视频更为其实现视听联觉提供了便利性。在听觉符号方面,音乐创作者通过乐器演奏的原声、伴奏音效以及环境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视觉呈现方面,根据音乐风格,选择恰当的自然风景、特效场景、乐器演奏等特写镜头传达音乐意境,引导用户进入相应的情境,让受众从音乐中获得超越音乐本身的信息量。例如, @ 呼和笛箫推出的短视频《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以笛、萧合奏为主,配合青山幽谷的背景画面,为受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江南意境。受众在评论区中感叹:“太好听了!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前一直想去江南,结果刷抖音的时候发现我就在江南。”另一案例是 @ 古琴成子推出的原创短视濒《敌军不是十五万是十五万零两个》点赞量高达99.7万次。创作者通过捕捉演奏者的指法和乐器,为乐器赋予生命力,并结合原创的古琴旋律,呈现了一场集视觉与听觉于一体的美学盛宴。
2.短视频重塑音乐传播路径,增强音乐的用户黏性。短视频平台凭借其高社交属性,突破了音乐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更容易吸引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圈层的用户关注。在短视频平台,共同的音乐爱好能够强化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深化网络空间的社交属性,增强内容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以音乐为纽带的高黏度社交关系,大幅提升了音乐的传播效能。这种高黏度的传播模式让音乐更加具有互动性。例如,用户利用短视频平台上的爆款音乐开展二次创作,相同音乐兴趣爱好者之间能通过音乐实现互动,形成话题热度。评论和点赞等互动形式不仅让音乐内容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实现双向互动,也提高了音乐内容的用户黏性。2024年,新生代音乐人 @ Mozza在抖音平台发布原创作品《雨夜金菲士》,通过个人账号发布音乐的高光片段,平台精准把握5月20日这个热门时间节点策划热点话题,吸引大量达人和用户参与创作。众多用户围绕该歌曲进行翻唱、合唱,实现快速传播,使该歌曲登上抖音热歌榜榜首。截至2024年7月,该单曲在抖音的累计曝光量已达3.5亿次,累计播放量突破200万次。高渗透的音乐传播模式进一步推动了大众化的音乐创新,丰富了音乐曲风和题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