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影像艺术,电影受众广泛,其叙事具有强烈的直观性与穿透力,易引发代入感,因而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价值传播与社会教化的功能。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国产电影无论是产出数量还是艺术质量都有飞速提升,新主流电影也可圈可点。新主流电影是以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为核心目标的电影类型。早期新主流电影多以重大历史题材与杰出人物为表现内容。当前中国电影人制作出诸多符合主流市场需要、契合老百姓审美诉求的佳作,借助不同视角、人物、题材、手法展现了对主流价值观的多维解读,实现了电影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传播功能。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多元表达
一般认为主旋律大片是中国电影呈现主流价值观最主要、最直接的载体,而新主流电影则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与文化价值,且具有宣传与教育功能的影片。这些作品或聚焦重大历史事件或侧重英豪人物,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在新世纪以来的电影创作实践中,新主流电影延续了这一传统,通过展现风云变幻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唤起民众对国家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记忆,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亦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旨归,不再固守政治号角式的文本表现与刻板教化的叙事模式,而是顺应老百姓的审美诉求,以多元化形式表达主流价值观。
2009年上映的《建国大业》是一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该片继承了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模式,制作恢宏、节奏分明,将历史史实与兴亡之感熔铸于银幕话语之中。与以往红色电影不同,该片淡化了政治立场,以平静、客观的眼光展演历史,将民主进程置于重要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影片的教化意味,更符合年轻受众的审美期待。同时,《建国大业》对社会性与商业性、电影艺术与民众审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将英雄人物生活化、真实化,即便是反面人物也给予呈现。这在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真实展现了人性与人情,符合老百姓的审美。影片大量起用明星演员,轻快的叙事氛围与充分的前期宣传,使其不仅圆满完成了“政治”任务,还获得超4亿元票房。《建国大业》对国家形象的正面呈现、对领导人物形象的多维刻画、对现代历史的记录与挖掘,丰富了价值观念的呈现形态,展现了爱国情怀、奋斗精神,也呈现对历史与人性的尊重。
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映的《建党伟业》,在叙事建构上沿用了上述模式但又不乏创新与突破。影片强化了日常化的历史叙事手法,将严肃的历史融入生活化的视角中。比如,对青年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恋情书写,观看烟花、深情告白等场面的刻画,清晰而近距离地将伟人日常而平凡的一面呈现出来。这种突破意识束缚的审美构造更符合民众的接受习惯,丰富了主流价值观念的表现维度。
2017年7月上映的《建军大业》是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而拍摄制作的献礼片。这部影片大胆启用中国香港著名导演刘伟强,其一改之前“老戏骨”担纲的思路,选用诸多年轻演员,在电影类型与叙事元素上都有较大突破,但也引发争议。相较于前两部,该片重构了新主流电影的呈现模式。比如,导演刘伟强所言“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影片既有历史感又有电影感”。但在追求电影商业化与年轻态的同时,该片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流量演员演技不过关造成英烈人物塑造缺憾等。然而,从主流影视的价值观表达角度来看,该片也有更新更自然的尝试。

比如,《建国大业》《建党大业》对意识形态的表达,常常借助剧中人物的语言直白呈现;而《建军大业》减少了论证式的政治话语表达,大多以电影视听技法借助动作、场面完成思想的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