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质效提升研究
作者 张星 季峰
发表于 2025年8月

习近平总书记将新质生产力概括为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于文化类综艺节自而言,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更多集中在新型节目的开创、内容创新的突破、前沿科技的运用、美学形态的生成,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抓手。

一、数智技术条件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喜”与“忧”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文化价值的日益重视以及民众文化消费层次的不断升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该类节目在数量、形式及题材方面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节目内容、制作质量以及传播效率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1.节目数量激增,但内容同质化问题凸显。随着综艺类节目与地域文化的日趋融合,文化类综艺节目已经成为展示地域文化、推动文化传播的关键力量。尤其在各地文旅消费热潮兴起的当下,该类节目更进一步成为展示各地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的重要窗口,节目数量逐年攀升。根据欢网大数据《2023年度文娱白皮书》,文化类节目体量增长迅猛,从83部(2022年)升至121部(2023年),同比增长 46% ;同时,该类节目在全网综艺节目中的占比,从18% (2022年)提升至 25% (2023年)。在时代环境、时代使命与时代特征的推动下,该类节目在文化记忆塑造和现代文明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关注度不断攀升,不少节目在主题选择、环节设计和表现形式上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吸引了各大卫视相继推出大量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节目;《朗读者》的热播,则使得大量书信朗读类文化综艺和网络综艺激增。这种内容的高度相似性不仅削弱了节自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更阻碍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多样化和深层次发展,制约了其潜在的文化影响力和社会价值。

2.节自形式多元,但泛娱乐化倾向显现。为满足观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丰富节目的文化内涵与层次感,文化类综艺节目不断拓展其节目形式,覆盖了竞技比赛、娱乐互动、对话访谈、舞台表演等多种模式,同时融合了科技、旅游、竞技和表演等元素,形成了“文化 + ”的多元节目形态。随着新技术、新理念和新颖表达方式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正以全新的方式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但在媒体市场化竞争与消费主义的推动下,文化类综艺节目也受到了“强娱乐化”倾向的冲击,部分节自为了带给观众即时的满足感,不惜过度追求娱乐元素,牺牲了节自本应承载的文化价值。比如,某档历史文化知识益智竞技节目,虽主题聚焦于解读中华文化,但却在部分节目中过于突出参赛者与主持人之间的冲突,偏离了展示中华文化内涵的节目初衷。

又如,某档老牌诗词类节自也因节目中广告植入的频率和强度过高而招致非议。过度的娱乐化不仅无法满足观众的深层次文化需求,甚至可能误导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使节目的教育、美育、导向功能大大减弱。

3.节目题材多样,但观众覆盖面有限。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表达方式,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载体,更是价值观塑造和社会认知引导的重要平台。从历史人文到艺术建筑,再到美食旅游,文化类综艺节目题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节目制作者也根据不同的题材特点,运用影像手段、叙事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增加节目的表现力,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文化世界。多元化的题材不仅丰富了节目的内涵和外延,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但文化类综艺节目往往针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的受众群体。该类节目虽然能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内容,但也出现了隐性的“知识门槛”,绝缘于那些长期阅读和观看碎片化、娱乐化信息的观众。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