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研究
作者 罗辑
发表于 2025年8月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与集体智慧结晶,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塑造身份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传承历史经验与价值观念,并作为文明的根基,滋养心灵、启迪思想,维系社会和谐,驱动创新与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精神沉淀与价值内涵,其传承创新标榜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底蕴。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诸如ChatGPT、DeepSeek、Sora等大语言模型深刻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方式,在图像生成、文本创作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在旧有媒体表达传播模式难以契合新时代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把握AI与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发展耦合过程中的结合点,使得AI赋能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以解决传统文化传播中“曲高和寡”“传播形式单一”的痛点,对于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AI技术嵌入传统文化的表达路径

在数字化技术席卷的浪潮中,AI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类型识别与生成能力,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通过AI场景建模协同人工考据、AI重构文化传播渠道这两条核心路径,深刻地改变了传承、表达与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

1.AI场景建模协同人工考据,更好地传递传统文化魅力。传统文化传播表达过程中的一大痛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传统文化一一尤其是以石壁、雕刻等为代表的静态传统文化——更深入人心,传统方式往往采用图像、模型制作的方式进行传播,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此类做法难以真实、全面而立体地展现传统文化的底蕴,往往只能表现出其中一角;另一方面,图像或制作模型的方法难以弥补传统文化在传递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对于颜料氧化、物品残缺等问题束手无策。而AI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能高效整合海量且多源的传统文化数据,并依据此类数据实现精准修复,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再生。例如,在敦煌壁画复原项目中,AI算法被用于分析不同时期壁画残片的颜料成分、绘画风格及氧化褪色规律,完整记录壁画矿物成分与笔触肌理,结合历史文献中关于颜料配方与技法的记载,构建出壁画初绘时的原始色彩模型。

此外,基于对历史数据的深度学习和理解,AI能够超越静态复原,对古代社会的动态场景进行高精度模拟,并利用各类物理引擎和生成对抗网络(GAN)等技术,使其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广大民众眼前,小到石塑雕刻,大到古代城市的风貌变迁,甚至是自然环境的四季更迭,均能有所表现。例如,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打造的《汉代画像背后的故事》,该项自以武氏墓群石刻画像为蓝本,通过AI模拟古代风貌、复原历史场景、塑造鲜活人物,使《荆轲刺秦王》《完璧归赵》《二桃杀三士》等经典故事从石头上“走”下来,走进现代观众视野。又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AI微短剧《中国神话》,通过AI技术将典籍记载的各类中国神话转化为可视化场景,并辅以各类数字技术,推动了现实与虚拟的深度串联,激发了观众对我国古代神话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更好地表达了传统文化。

尽管AI能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开拓更多可能性,但是仍然离不开人的全程把控,虽然在表象层面一无论是文物数字修复的精密计算,还是虚拟场景的动态生成一一AI似乎承担着核心执行者的角色。一方面,AI的“创意”与功能边界完全受限于人类预设的技术框架,本质上由人类定义的目标函数所驱动,函数决定了算法和模型优化的方向与评价标准,故而一个高效的AI模型的诞生离不开人对AI的深度模型训练和海量数据投喂。另一方面,AI在传统文化中的持续运用仰赖人类的实时反馈调控,各类算法及数据模型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类问题与错误,此时须通过专家对输出结果的校验与指令修正来实现AI迭代,从而防止技术脱离传统文化本体。

2.AI重构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构建智慧化、个性化、互动化新生态。以往的传统文化主要传播渠道为课堂讲授、博物馆、传统媒体等,但此类传播渠道不仅受限于时间与空间,而且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受众也较为狭窄,无法实现传统文化的普适性传播表达。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