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故事跨文化传播的多维创新
作者 姜联众 范笑荣
发表于 2025年8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推进多领域交流与合作,鼓励各国凝聚共识,促进共同繁荣,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新型主流媒体积极通过融合传播手段弘扬“丝路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价值,为献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2023年7月24日起,新华通讯社推出“一带一路·零距离”大型系列融合报道,联动8个总社编辑部和50多个海内外分社,共计600余人参加,报道视野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通过内外联动的叙事架构,聚焦“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十年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发展故事。该系列报道彰显了中国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与方案,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国家立场”与“全球表达”有机融合的新范式。“一带一路·零距离”系列报道通过新华社客户端发布的多篇内容单篇浏览量逾百万,并落地多语种国家主流媒体平台。2024年4月,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一带一路·零距离》图书,该书基于新华社“一带一路·零距离”系列报道编纂而成,面向全球发行在国内外形成双向传播声浪,成为诠释国际合作故事跨文化传播的标杆性融合传播作品。

一、传播策略创新,消解传播意识形态壁垒

“一带一路·零距离”系列报道积极尝试突破中心化的国际传播模式,在事实、主体与情感等多个维度“对向发力”,推动中国媒体与国际受众的“双向奔赴”,有效破除认知壁垒、话语误读与文化折扣,寻求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1.从事实叙事出发规避文化差异。“一带一路·零距离”系列报道借助真实案例、客观数据,讲述“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和共建国家参与合作的发展成就与积极成效,有效提升了国际受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接受度。例如,《一支驰而不息的“钢铁驼队”》中,对比了中欧班列开通前后的运输时效,原先海运送至买家手里需要40天左右,选择中欧班列后时间缩短至20天。再如,带动中哈跨境电商发展的元朝辉(中国)和阿妮塔(哈萨克斯坦)夫妇,依托跨境电商将直播带货的形式引入哈萨克斯坦,与当地2000多名年轻人合作,为年轻人创造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运用具体数据使中欧班列对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强劲推动作用得以凸显,“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也跃然纸上。这种“用数据说话”的方式,既能让国际受众清晰感知其真实效益、增强可信度,又能帮助国内受众深刻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与自身生活的紧密关联。

2.以多元主体立场凝聚共同理念。“一带一路·零距离”系列报道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展现双向交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例如,《雅万高铁助力印尼民众加速奔向美好生活》中,先从雅万高铁承包商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的视角对营建雅万高铁的新技术、高标准进行介绍,又融入印尼工程师斯万达姆、村民伊克马尔、商人马利娜等人物故事,展现雅万高铁建设如何切实缩短了他们与美好生活的现实距离。一方面,报道并非以单一主体进行单向输出,而是通过多元主体的话语丰富报道视角,将主体表述与他者言说有机融合,推动形成去中心化的多元叙事;另一方面,来自不同行业的多个话语主体对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讲述,利用多角度、多声部向世界传达中国的价值理念,传递中国愿与世界一道繁荣的发展愿景。

3.在共通语境中寻求情感共鸣。文化符号或全球议题同样具有超越语言、国度与意识形态差异的传播优势,“一带一路·零距离”系列报道将其作为切入点,挖掘其中蕴含的人类共通情感,增强了国际传播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例如,《一把奏响和美之声的中国吉他》介绍正安县吉他的产业发展、用镜头捕捉俄罗斯艺人用正安县吉他弹奏的乐曲,音乐是全球通用的情感语言,报道中承载的不只是政策信息,还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都能够理解的情感共鸣点,更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的努力与成就。再如,《一朵“云”两端的濒危动物守护者》中,中国科研团队与拉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通过云端数据共享,实时追踪美洲虎迁徙轨迹,聚焦“生态保护”等这一全球性问题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参与国家的共同努力,引导国际受众切实感知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