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 张静 王恩伟 金玲
发表于 2025年8月

数智协同育人模式通过融合数智技术与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共享,促进了教育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素质教育和终身发展的教育目标。该模式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效果的精准评估与反馈,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与教学质量。针对高校传统思政教学模式的缺点,数智协同育人模式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精准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行为等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从而驱动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重塑,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一、数智协同育人模式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智技术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技术手段,已从教育实践的“辅助工具”发展为赋能增效的“关键引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挑战,高校思政教育亟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1.有助于思政话语优化与课堂空间拓展。“话语”作为传递自身意图和观点的语言符号,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构建社会现实和个体认知框架的手段。针对当下大学生信息接收环境日益复杂的现实情况,将承载着特定目标符号的媒介要素与思政教育进行互通链接,不仅有助于思政教育话语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习惯,更将纾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化”困境,是提高思政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有力保证。

另外,在数智协同育人模式下,数字空间的拓展使得思政内容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得以加强。移动互联网和数智技术将高校学生、教师、思政内容及三者之间的交互连接关系进行重构与再现,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更加平等、互动更加频繁,形成了开放和包容的教育环境。青年一代作为“网络原住民”,对新信息技术手段接受意愿较高,特别是当前数智技术迭代聚合,信息创作主体多元化,信息传播渠道大众化,与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话语传播需求相契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课堂体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共鸣。

2.有助于思政内容传播与形式创新。教育传播是一个包含编码、传输、解码和反馈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符码”,同时要确保信息在解码过程中的忠实度和完整性。此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建立即时反馈机制,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数智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不必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向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模态表达形式拓展。在当前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移动化的信息传播生态中,高校应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数智技术,构建多模态话语体系,实现视觉、听觉等多感官的全面刺激,从而创新思政内容的叙事方式,增强其传播力与感染力。数智技术不仅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也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思想、文化、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开拓新的路径。

二、高校思政教育应用数智技术的现实困境

在数智技术协同育人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数智化转型正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各高校纷纷尝试将数字技术与智能工具融入教学实践。然而,转型过程中也涌现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等问题。

1.思政育人内容相对薄弱,数智技术教育性有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元丰富,以形态为标准可划分为心理情感形态、思想观念形态、精神品格形态与行为规范形态。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