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语境下网络热梗的传播现象探析
作者 高语童
发表于 2025年8月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热梗作为一种现象级流行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它是在一定时期内网络上迅速复制传播并流行起来的语言,通常与热门事件或热议现象相关,短小精悍、幽默讽刺、生动形象、简单明了,能迅速反映社会热点和民众心声。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网络热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产生与传播的背后是对社会现象和热点事件的快速反应,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和讽刺意味。本文从用户行为、平台作用、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对网络热梗进行分析,并以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抖音平台作为研究例证,提出建议和思考。

一、用户行为是网络热梗传播的核心驱动力

在社交媒体生态系统中,用户行为是网络热梗传播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深入观察抖音平台上的用户互动模式,可以发现网络热梗的传播与用户身份认同、情绪表达和创新传播等行为密切相关。

1.身份认同与群体归属。社会身份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通过群体归属来构建和维护自我认同。在社交媒体语境下,网络热梗成为用户建构身份和寻求归属感的重要媒介。笔者在抖音平台搜索了2024年10月抖音平台的网络热梗,如“邪恶栀子花”“预制朋友圈”“三折叠”等,这三种网络热梗分别来源于综艺节目、用户的日常生活以及华为手机广告。例如,最先使用“邪恶栀子花”这一热梗的用户是观看过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的用户,而“预制朋友圈”则是在生活中热衷于拍照、修图、发朋友圈的用户感触最深。不同的文化群体以网络热梗为中介增强群体内部的用户凝聚力,以表达不同群体的身份并形成身份区隔。具有广泛群体认同、代表用户普遍情绪、能形成身份共振的网络热梗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在此基础上,不同文化群体之间通过网络热梗形成了独特的身份区隔。例如,“预制朋友圈”主要流行于热衷社交展示的用户群体中,而“三折叠”则更受科技爱好者群体欢迎。这种基于热梗使用的文化分层,既体现了社交媒体用户的多元化特征,也反映了当代青年群体对身份认同的精细化追求。

从众心理在热梗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学家阿希(SolomonAsch)的从众实验表明,个体的行为容易受到群体影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当用户发现某个热梗被广泛使用时,往往会产生跟随使用的冲动,这推动了热梗的快速传播。随着热梗使用频率和传播效果的提升,其他群体了解到热梗的含义及其娱乐性质,往往会跟随使用,形成从众效应。

2.情绪价值与自我表达。网络热梗承载着丰富的情绪价值,为用户提供了情绪宣泄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渠道。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格罗斯(James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指出,个体会主动寻找各种方式来调节和表达情绪。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背景下,网络热梗通过其特有的幽默性和讽刺性承载着用户的情绪价值。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网络热梗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帮助用户释放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用户通过使用热梗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烦恼,获得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与自我接纳,降低负面情绪体验、增强积极情绪体验。通过参与热梗的传播和讨论,用户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理支持,这种集体情绪表达也强化了社群归属感。

3.创新传播与文化演化。网络热梗既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身份认同需求和情感表达诉求,也展现了社交媒体时代用户的创新能力和文化参与热情。网络热梗在传播过程中,用户展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再创作倾向。文化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提出“参与式文化”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有益视角。当某个网络热梗获得一定关注度后,用户往往会基于自身理解进行创新性改编。以“邪恶栀子花”为范本,用户创造出“邪恶菠萝蜜”“邪恶蘑菇头”等衍生梗,这种二次创作不仅丰富了热梗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用户之间的深度互动。此类创新性传播既保持了原有热梗的核心要素,又赋予了其新的文化内涵,激发了用户的创造力,使热梗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演化和升级,形成了动态的文化创新系统。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