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导向下高校传媒教育转型的现状与路径分析
作者 牟宏 李哲
发表于 2025年8月

文/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24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也进一步明确提出支持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各地各高校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的就业创业潜力。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传媒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转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速融合,全媒体传播格局逐步形成,传媒行业的产业生态、传播方式、内容生产与消费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因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然而,传统的高校传媒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传媒行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以传媒行业的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推动高校传媒教育模式的转型,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复合技能的传媒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创业活动融入高校传媒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部分大学对双创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仅注重专业学科、就业教育,忽视双创教育,或者把二者剥离开来。创新创业活动融入高校传媒教育,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推动传媒教育变革的关键举措,更是为社会输送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传媒人才的关键路径。但从现实层面来看,高校还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足、创新创业教学融入度不高、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匮乏、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等问题。此类问题同样存在于传媒院校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传媒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1.传媒课程亟须强化创新创业思维。尽管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将创新创业活动嵌入高校的教学体系中,但部分传媒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引导学生参加双创大赛活动层面,与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程度还有待提高。具体来看,一是现有新闻传播学相关课程有机嵌入创新创业思维要素或内容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从专业层面来看,传统的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的课程理论课仍占比较高,嵌入创新创业思维的难度仍然较大,而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等专业由于本身与传媒经济领域有着较强的关联,其实践课程比重较高,相对容易嵌入创新创业思维。二是已经嵌入创新创业思维的相关课程真正将行业需求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情况参差不齐。部分课程如“新媒体项目管理”“广告创意”等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较好地引导学生将创新创业思维应用到传媒专业实践中。但也有部分课程存在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活动脱节的问题,有些课程只是简单地将创新创业理论和传媒专业知识拼凑在一起,没有真正实现有机融合。三是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专业课程后的教学效果评估存在尴尬困境。例如,部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被视为“好学生”的同学知识掌握和理论学习能力较强但动手能力较差,这类学生由于对奖学金、保研、出国深造等有明确需求却有可能没办法获得实践类课程的高学分。同时,这样尴尬的情况也会影响到此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评教成绩,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师资队伍有待丰富行业从业经验。高校新闻传播学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国内外相关专业毕业的硕博研究生;二是在传媒行业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经验的传媒从业者。这两类群体在传媒教育领域能够相互补充,推动传媒教育持续进步。但具体到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乃至实践这件事情上,拥有行业经验的教师则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这方面,大部分传媒院校的师资队伍则有待进一步丰富相关行业经验。具体来看,一是传媒院校理论型教师占比过高,他们在传媒专业知识和理论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但在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经验方面相对不足,对于市场需求、项目实战和商业运营缺乏深入的见解。二是有着丰富行业经验的教师虽然熟悉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方法,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系统化知识和理论相对不足,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但将大量的案例在抽象、拔高和升华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