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成为国统区,局势动荡混乱,中国共产党坚持地下斗争和革命活动。在一片乱象和白色恐怖中创办《新少年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青少年工作的重视,也显示了中共对于上海新秩序建构的全面规划和系统布局。《新少年报》具备鲜明的政治性与指导性,有力地向少年读者传播什么是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同时注重秘密传播红色文化,成为当时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的重要舆论阵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研究该报的教育理念、作用机制与价值导向,可知中共于革命特殊时期的艰难环境下依托报刊在少儿中传播红色文化的深层动因、有效实践与策略选择,对青少年思想引领的持续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一、《新少年报》的创刊源起
1946年,蒋文焕同志作为学生工作委员会下设的社会青年区委委员,分工领导小教、民校、夜校等党支部。为了在黑暗统治下有效组织凝聚少年儿童,培育革命接班人,蒋文焕同志创议办一张儿童看的报纸,经上级党委同意,创办了《新少年报》并得到组织的大力支持。
(一)《新少年报》的机构、机制与背景
蒋文焕领导的少儿工作支部党员参与创办该报。施德钰、胡德华等负责编辑,王业康、季勤先等负责印刷出版、对外联络、财务,吴芸红、颜学琴、祝小琬等负责联络、写稿,段镇、马云连、冯炳成、沈理阳等负责组织小通讯员和发行。办报遵循地点隐蔽、个别联系、分头推进、专人对外等策略原则,三年从未脱期,这一方面得益于编辑部队伍达成共识、坚定信念:“这是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一定要办成报纸,一定要办好报纸,一定要使报纸在少年儿童中扎下根。”蒋文焕说:“我们一定要把报纸办成孩子们的好朋友、好老师,使孩子们喜爱它。如果我们被捕了,当读者们知道《新少年报》是共产党办的,那时孩子们就会知道共产党能代表他们的利益,是好人,这就扩大了党的影响了。”另一方面,得益于广泛的思想认同与社会力量。通过中共上海地下党员与进步教师触达小读者,同时推动少年群体成为办报主体之一。
(二)《新少年报》的办报宗旨及纯少儿文化教育方向
《新少年报》具有其鲜明的办报宗旨及教育方向。第一,充分映照时代诉求与少年担当。《新少年报》命名内涵丰富:“新”寓意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新中国的少年叫“新少年”,给新少年看的报纸叫《新少年报》,传递对新中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体现少年是“希望”和“主力军”。第二,具有鲜明少儿风格。文字与图画让少儿喜欢看、看得懂,避免暴露报纸与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间的关联。第三,以破除精神贫困抵御“精神饥饿”。发刊词中写道:“在今天,重之生活的压迫下,连最基本的读书求学的权利都有危险,当然谈不上书报杂志等精神食粮的享受”“而我们如果不努力去找精神食粮,也会变成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少年,因为我们的脑子也会慢慢地“死’去的”,该报为少年儿童在艰难环境中开辟获取知识的渠道。
第四,注重拟态互动凝聚少年力量。创刊时将自身拟化为一位出生在民国三十五年的少年儿童,“我决定和你们见面,来帮助大家共同去探求新的知识,希望大家来和我合作,如果你们高兴的话,从读了我的报纸以后,就写一封信来表示同意,并且以后常常写稿子因为我是属于大家的呀!”该报充分调动读者情绪,争取少年儿童认同,鼓励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写稿和提问活动。
二、《新少年报》完全少儿化的主体栏目与内容特色
创刊初始,报纸为八开四版规格,后逐步形成时事、知识、少年园地、文艺等较为明确的四版分类格局。
(一)时事版巧设“噱头”,推动形成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价值判断与意识觉醒
该版曾尝试多种新闻撰写形式,均未达预期效果。蒋文焕同志在第53期开设“小孙七十二变”栏目,首篇时事稿件题为《小孙周游历国》,开篇以小孙引入:“我是孙行者的第一百四十代子孙,所以大家都叫我小孙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