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杂志》 国际联盟主题时评的阶段特征与认知转向
作者 曹巍 刘蓉
发表于 2025年8月

国际联盟(LeagueofNations,1920年1月10日—1946年4月18日)是20世纪世界近代历史上的重要综合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旨在协调世界各主权国家,增进合作,消除误会,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同时国际联盟的建立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国际社会采取制度化手段设计当代国际政治秩序的重要开端。国际联盟与中国的外交互动由来已久,《东方杂志》就此刊发了较为完整且系统的评论性文章。对于国际联盟研究而言,《东方杂志》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从时评内容来看,其相关评论较为全面、内涵较为深刻,对当时国际时事的评论内容均基于中国真实参与国际外交的具体活动;从时评作者来看,作者多为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文章能够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对于国联这一国际组织的认知。笔者以《东方杂志》中国际联盟相关时评文章为考察对象,梳理时评内容的阶段性特征,进而管窥中国社会对国际联盟的认知转向。

一、《东方杂志》及其国际联盟相关时评观点概述

《东方杂志》由商务印书馆于1904年3月在上海创刊发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份汇集世界时事、中西文化、社会思潮、风俗习惯等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杂志,从1904年出版发行至1948年12月停刊,共计发行44卷。该杂志刊发的国际联盟相关评论忠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国际形势的风云变迁以及国内社会各界的立场,顾维钧、梁启超、蔡元培、严复、鲁迅、陈独秀等知名人士都曾就国际时政在该刊发表过文章。其中,以梁启超的文章和相关评论最为丰富,其在文章中针砭时弊,提出了大量对国际时政的看法以及对中国政府开展外交活动的思考。

《东方杂志》刊发的国际联盟相关时评文章认为,国际联盟的成立与“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政府参与巴黎和会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使得中国社会各界拥有了认识了解国际联盟的契机。在国内,最早关注并探讨国际联盟的组织是成立于1919年的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以下简称“中国国联同志会”),《东方杂志》指出该组织的建立旨在“主张国际联盟及援助其实行,促进其发展。”同期的《大公报》进一步报道了该组织的相关决议:“其一、本会赞成国际联盟并尽力促进其成立;其二、本会赞成中国加入国际联盟。”从中可见,国内对国际联盟多持支持和期待的态度,愿与国际联盟积极交流,同时期待国际联盟可以帮助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会各界对国际联盟的了解,梁启超在《东方杂志》上发文指出:“国际联盟实为目前最有价值之新问题,而亦多年最有兴味之宿题也。”同时,他进一步分析了国际联盟成立的原因,以及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到底哪些因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争端:“苟其行动无公认之准则,以为相当之限制,必因此而各国间恶感日积,驯至为大乱之阶梯。”从中可见,梁启超认为国际准则即国际法本身的缺位是引起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如果各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行为缺少国际法的规范和限定,那么必然导致各国在交往中的互不信任,最终引发国际冲突。这一论断代表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国际关系与冲突问题的主流认知。

二、从“理想”到“现实”:《东方杂志》国际联盟时评的阶段特征

《东方杂志》中的国际联盟相关时评文章多与中国国联同志会这一组织密切相关。同时,在对国际联盟的认知态度方面,相关文章从早期的“理想主义”认知阶段逐渐过渡至后期的“现实主义”认知阶段。

1.相关时评文章多与中国国联同志会这一组织密切相关。中国国联同志会是于1919年在北京成立的半官方对外组织,成立之初由南京国民政府前外交部长汪大燮和梁启超担任代理事长。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成立中国国联同志会的原因在于其与国际联盟拥有共同的价值理念,这一结论主要基于《东方杂志》刊发的《国联同志会之缘起》一文:“国际联盟,为此次欧洲和会中最重大之问题,欧美各国人士,均组织团体热心鼓吹中国之政治思想,夙以大同为至善。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