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出现这两种感觉,说明你该“祛湿”了
发表于 2025年8月

传统医学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六大邪气,其中“湿气”尤为顽固,中医素有“千寒易祛,一湿难除”的说法。每年夏天,防湿都是养生重点之一。如果能把体内的湿气赶走,人就不易生病,且精气神会好很多。湿气重的人什么样?吃什么可以祛湿气?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为什么说夏天要重点防湿

这还要从湿气的来源说起。人体内的湿气,主要来自两点:

大自然的“湿”——比如气候潮湿、淋雨涉水、居住环境潮湿等。夏季雷雨天气增多,人体容易受到外界湿邪侵扰。

饮食不佳——比如吃太多生冷、油腻的食物,导致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水湿内生,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气温升高,人们吃冰棍、喝冷饮、吹空调的频率随之增多,对敏感的人来说,这些行为都可能损伤脾胃,引发湿邪。

湿气重的人有两个显著特点

试想一下下完雨后的环境,空气是潮湿的,路面是黏腻的,水珠顺着树叶往下滴落……专家表示,湿气重的人同样有类似特点,即容易感觉黏腻、重浊。

黏、腻:表现为嘴里发黏、舌苔厚腻、头发或脸上出油多,还容易出现大便黏腻不爽、粘马桶等表现。

重、浊:重浊,即沉重、浑浊。湿气有黏滞性、趋下性,容易让人感觉肢体沉重、困倦乏力,身体像被什么东西包裹着一样,即使睡眠充足也会感到困倦。“浑浊”主要体现在分泌物上,比如小便浑、眼屎多、嗓子黏腻不清爽等。

出现以上两大表现,往往提示一个人存在湿邪,具体湿气困在哪儿,一般可通过湿浊停留的部位来看:当湿邪在上焦(心、肺)时,人会出现头昏沉、不清醒、面色淡黄等症状;当湿邪阻滞在中焦(脾、胃、肝、胆),可有食欲缺乏、腹胀、恶心呕吐、大便不成形等表现;当湿邪出现在下焦(肾、大肠、小肠、膀胱),可出现大便黏腻、小便浑浊或淋漓不尽等表现。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