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播剧《长安的荔枝》里,“荔枝使”李善德千方百计将岭南产的新鲜荔枝千里迢迢运往长安。实际上,唐朝的荔枝产地可不只有岭南,为何唐明皇与杨贵妃偏爱岭南荔枝呢?
岭南有佳果
开元年间的宰相张九龄是韶州(广东韶关)人。他自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考中“材堪经邦科”后,便长期在京为官。他从秘书省校书郎一路升至中书舍人,成为协助天子和宰相起草诏书、处理奏章的重臣。张九龄在朝为官时,有好奇的同僚会向他打听岭南的风俗奇闻,自然也有人问他岭南有什么好吃的。
张九龄跟同僚们说:“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余往在西掖(中书省),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唯舍人彭城刘侯,弱年累迁,经于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喜叹,以为甘旨之极也。”(《荔枝赋并序》,下同)
岭南出产荔枝,每到夏天,荔枝的果实成熟,果园里都飘荡着荔枝的香气。荔枝的外形奇异,与普通果子都不同。剥开外皮,能看见如肌肤般雪白的果肉。荔枝的味道甘甜又饱含水分,百果之中怕是没有一种能比得上荔枝的。
无论张九龄如何描述荔枝的鲜美,同僚们都不信:荔枝极其容易变质,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大部分同僚都没到过岭南,又哪里有机会品尝新鲜的荔枝呢?所以他们自然不相信世间竟有如此佳果。唯有来自彭城的“刘侯”,他年轻时多次调迁官职,还曾去过岭南,并且吃到过新鲜的荔枝,他听了张九龄的话不仅深信不疑,而且赞叹道,这荔枝的确甘美至极啊。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张九龄转任桂州刺史(广西桂林)兼岭南道按察使、御史中丞。他依然记得当年与同僚谈论荔枝的往事,便抽空写了那篇《荔枝赋》,大意是:“荔枝的蒂像聚集在一起的药房,果皮像紧密排列整齐的龙鳞一样……剥开朱红色的果壳,晶莹剔透的果肉就露了出来,它的果肉像美玉一样晶莹剔透且饱含汁液。”张九龄在《荔枝赋》里,为人们详细描述了荔枝的形态和生长环境。至于荔枝的味道,他则这样形容: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
只怕仙人饮用的琼浆玉液也比不上荔枝的滋味。人们都说水果有酸、甜、苦、辣、咸等五种味道,而荔枝的甘甜便能衍生出多种层次的滋味,它那种醇厚美好的味道数不清也道不尽,即便是最精妙的语言,也无法将它的好全然展现在世人面前。
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
荔枝的美味可以让心中怨恨的人忘记仇恨,味觉失灵者吃了它可以忘却疾病。有人心烦气躁的,只要吃了荔枝便会神清气爽。荔枝确实是精美容器中的仙液,华美宴席上的奇珍……即使是不贪婪的人,吃过荔枝后也一定会沉浸在它的甜蜜之中。人们夏日聚会时,席间若是有荔枝,那用寒泉冰镇过的李子与甘瓜,恐怕也变得不那么香了。因为满座之人的目光都会被荔枝所吸引,味蕾都会被荔枝所征服,它可是那四时之中最珍贵的果子啊。荔枝这般珍贵,既可以用来祭祀宗庙,也可以进献给天子和那些王公贵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