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朱锐在网络走红。
在一节寻常的课上,56岁的朱锐公布了自己作为直肠癌晚期患者的病情,并平静地对学生们说:“如果有一天我倒在了课堂上,大家不要为我悲伤,而要为我开心,为我骄傲,因为哲学家是不惧死亡的。”
课后,有学生把朱锐的话发到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人为这位正值壮年的名校教授感到深深地惋惜,同时也对他怀有诸多好奇:一个人如何能做到如此豁达地面对死亡?
2024年8月1日,朱锐在北京去世。时隔八个月,朱锐的新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出版。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由朱锐临终前十天的口述内容整理完成。书中,朱锐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一个癌症晚期患者的临终体验是怎样的?哲学家为什么不恐惧死亡?站在人生的终点回望,什么是重要的,而什么不重要?
在朱锐看来,这是他与世界告别的最好方式,“我应该跟大家分享我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以轻松的方式谈一谈大家一般不愿意谈,但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这也算是我走之前对社会的关怀,还有爱”。
被确诊患癌症之后
朱锐被确诊患有直肠癌是在2022年的秋天,确诊时已是晚期。
医生告诉朱锐,他还有3到5年的时间。朱锐的第一反应不是悲伤,也不是害怕,而是不相信。他的身体一向很好,患病前很少去医院,平日里酷爱运动,尤其喜欢徒步和爬山,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怎么也无法想到,自己会和癌症扯上关系。
确诊后的第一年,朱锐暂别人大校园,辗转各地求医。虽然不再上课,但朱锐仍坚持在线上给硕博生开组会,跟进学生的学业进度,尽心地履行导师的职责。他极少主动提起自己的病情,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生们都对他的疾病没有实感,常常会忘记老师是一位癌症病人。
在书中,朱锐第一次披露了自己作为直肠癌患者的痛苦:“我每天需要花大量时间跟疼痛打交道,化疗药物随着血液流经我的全身,因为从口腔黏膜到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这些地方的黏膜已全部破裂,所以这个过程就像吃进一粒米,把它放进嘴里后,这粒米所到的每个地方,你都能感受到疼痛。”
2023年的秋季学期,朱锐重返人大,除了原有的教学任务,还主动接下了为本科生讲课的工作。学生们注意到,朱锐消瘦了许多,皮肤变得暗黄,讲课时的声音有些沙哑,标志性的一头爆炸卷发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毛线帽。过了不久,朱锐开始拄拐,用的是他过去的登山杖,走路变得颤颤巍巍,上课时手腕经常挂着病房的手环。
后来学生们才知道,朱锐那时候每天需要服用大量止疼片,为了争取到出院讲课的机会,好几次差点和医院签后果自负的“生死状”。
拄拐站着授课
到了2024年春天,朱锐的体力和精力下降得更厉害了,一节90分钟的课,他通常只能讲40分钟左右,其余时间只好请别的教授代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