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20日,第17届兰卡威国际海事和航空展在马来西亚开幕,以模型展出的歼-10CE战斗机(为歼-10C战斗机的外贸型)在航展中享受“C位”待遇,一天之内便吸引了20余个国家的军政代表团密集前来参观。
歼-10C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全天候、单发单座、多用途战斗机,凭借全天候作战能力、先进的航空电子系统、武器系统及超视距打击优势而备受瞩目。超视距打击的优势主要依赖于歼-10C先进的航空电子系统配置与一机多用的武器系统,而相对来说,视距内格斗的近战“碾压”则展现了其强劲的动力配置与机体设计灵活可靠的“ 硬实力”。虽然歼-10C 并非国内最尖端机型,却在实战中展现出卓越的体系协同与电磁对抗效能,在实战中证明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成熟“战力”。
电磁对抗效能
电磁对抗效能是指战斗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中,通过电磁频谱领域的攻防手段,实现对敌方电磁信号的有效压制、干扰、欺骗,从而保障自身作战任务完成的能力。它是衡量战斗机电子战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影响空战中战斗机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
枕戈待旦的受命时刻
20世纪80年代,“ 冷战”处于后期阶段, 国际局势相对缓和, 但军事竞争依然激烈。美国、苏联等超级大国在军事技术领域持续投入, 推动着全球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美国的F-16、F-18等第三代战斗机(简称三代机)大量服役,苏联的苏-27、米格-29等先进战斗机也纷纷亮相。中国周边国家纷纷开始装备三代机,印度引进了米格-29、巴基斯坦引进了F-16等。
由于各国加快军事现代化步伐, 中国面临的空中威胁持续增加。1991年, 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9在面对美国空军的F-15、F-16时, 由于技战术的差距, 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这给很多国家带来了触动,也促使中国更加重视对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发工作, 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歼-10系列战斗机应运而生。
从1986年立项到2004年定型, 歼-10战斗机的研发历程历时18年。最初,我国面临技术比较落后的困境,但通过不断突破电传飞控、航空电子系统等核心技术,成功实现了三代机的跨越式发展。1998年3月23日,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首飞成功,航空工业和空军力量建设从此走向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因此,网友将其称为“争气机”。近期在实战中一鸣惊人的歼-10CE,更是中国新时代空军建设的一个有力证明。一时间,“争气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如何划分战斗机技术代际
战斗机技术发展至今通常被划分为五代。第一代(1940—1950年)以喷气引擎突破声障为标志,代表机型为美国的F-86和苏联的米格-15,空战主要依靠机炮。第二代(1950—1960年)追求更高速度(超声速),并开始装备早期空对空导弹和雷达,如美国的F-4和苏联的米格-21。第三代(1970—1990年) 强调高机动性和超视距空战能力,装备了更先进的雷达和中距导弹,代表战斗机包括美国的F-15和F-16、苏联的苏-27 和欧洲联合研制的“台风”等。第四代(1990—2010年)以隐身能力为核心,结合超声速巡航(不开加力维持超声速)、超机动性和先进航空电子系统,美国的F-22(世界首款)是标杆,俄罗斯的苏-57 更侧重机动性,欧洲的“台风”和“阵风”则属于强化多用途能力的“四代半”。第五代(2010 年至今)在第四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全向隐身、深度传感器融合、网络中心战及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功能,美国的F-35 是量产主力,中国的歼-20 实现了隐身与超声速巡航,并已批量服役,俄罗斯的苏-57也在逐步列装。第六代战斗机目前仍处于概念研发和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但我国已先行一步亮相了歼-36。
美国长期引领战斗机技术发展,拥有最丰富的第五代战斗机实战经验。俄罗斯在气动设计和大推力发动机方面造诣深厚,但在先进航空电子集成和隐身技术上相对滞后。欧洲国家(英、德、意、西)主要通过联合项目(如“台风”)分摊成本,专注发展性能均衡、多用途的“四代半”战斗机。中国则经历了从早期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近十多年在歼-20等项目上取得显著突破,快速跻身全球顶尖战斗机研发国之列。现代战斗机的竞争已从单一平台性能转向以隐身、战场感知和信息融合能力为核心的体系化对抗。
歼-10C的航空电子系统
在战争胜负系于毫秒级信息优势的今天,一款战斗机如何实现看得远、识得准、打得狠、飞得稳?这需要依靠一套先进高效的航空电子系统。
歼-10C的航空电子系统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总体接近“四代半”战斗机标准,集成了电子战、数据链、全权限数字电传飞控等多个高性能子系统,显著提升了飞行员的作战效能与战场生存能力。其核心之一是先进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它拥有约1200个发射/接收模块(T/R组件),对同级战斗机探测距离可达200千米,能同时跟踪12个目标并引导攻击其中最具威胁的6个,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
电子战系统是战斗机飞行员在“看不见”的电磁维度里攻防一体的“超级外挂”,它的核心作用是在激烈的空中对抗中保护战斗机自身的安全,同时给敌人制造麻烦:让敌人的雷达失去“视力”、导弹迷路、通信瘫痪。此外,在监听和收集敌人的电子信号情报的同时,电子战系统还能释放诱饵(如红外线或雷达诱饵弹)吸引和欺骗来袭的导弹,让导弹去追假目标。歼-10C的电子战系统实现了360°全向预警,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仍能以高达95%的识别率捕捉威胁信号,可有效保障武器在强干扰环境下的精准打击。

战斗机的数据链系统就像高速、加密的战场微信群,让战斗机、预警机、地面指挥部瞬间共享敌人在哪里、队友在哪里、谁该打谁、导弹怎么飞等信息,从而实现“抱团打怪”、指哪打哪、料敌先机,让整个空军力量变成一个高度协同的智能战斗网络。数据链系统还会将共享的信息,高度集成在包含衍射平显、多功能彩色液晶显示器和头盔显示瞄准系统在内的座舱显示系统中,从而在一个座舱内实现为飞行员提供“一眼知战场”的直观信息。
全权限数字电传飞控系统是提升现代战斗机机动性、安全性和操控品质的核心技术。歼-10是我军历史上第一种使用该技术的战斗机。全权限数字电传飞控技术彻底取代了过去笨重的机械连杆和液压管路,飞行员的操作指令(推拉杆、踩舵)全部升级为电信号,由飞控计算机接收各类传感器数据,根据飞行状态和飞行员的指令,以千次级每秒的运算瞬间计算出最优、最安全的操纵动作,能安全、平稳地完成战斗所需的各种高难度飞行动作。
一机多用的武器配置
在现代空战背景下,当双方战斗机集结完毕,歼-10C如何化身“空中多面手”,让敌人闻风丧胆?
可以说,歼-10C一机多用的武器配置,让飞行员有了先发制人、以不变应万变的勇气。歼-10C的武器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总体接近“四代半”战斗机的水准,具备强大的空中优势和多功能作战能力。其配备的霹雳-15远程空对空导弹(简称空空导弹)(PL-15)、霹雳-10近距空空导弹(PL-10)等武器的性能在全球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使得歼-10C在空对空、空对地、空对海作战中都具备强大的火力打击能力。
歼-10C的武器系统以多任务挂载为核心,配备11个外挂点,最大外挂载荷可达7吨,能够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灵活选择挂载不同类型的武器装备,实现“一机多用”的目标。基础型歼-10C采用独立挂架,一般配置为4枚PL-15和2枚PL-10,而外贸型歼-10CE通过复合挂架可将远程空空导弹扩展至6枚,空战火力密度更高。
歼-10C的武器系统具备超视距威慑与近距缠斗双重优势。在对地和对海打击能力方面,KD-88防区外导弹与鹰击-91反辐射/反舰导弹可实施精确打击,配合激光/卫星制导炸弹及90毫米火箭弹,能够完成多场景火力覆盖任务。全系统配备一门GSh-23双管机炮,确保实现从超视距空战到近距离火力支援的全空域作战能力。
灵活可靠的机动性能
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空战中,战斗机难免会陷入近距格斗的生死瞬间,这时,一架战斗机既需要强大的瞬时加速能力用以躲避敌机攻击,也要具备短暂的空中停滞能力抓住机会攻击。

歼-10C灵活可靠的机动性能,赋予其在视距内格斗阶段更明显的优势。歼-10C全机长16.9米,翼展9.8米,翼面积37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19.2吨,最大飞行速度达1.8马赫,作战半径1240千米,在空中加油技术辅助下甚至能达到2600千米。早期的歼-10C曾使用俄制AL-31FN发动机,后采用推力更强、可靠性更高、油耗与维护成本更低的国产涡扇-10B(WS-10B)“太行”发动机。与同级别的美制F110-GE-129战斗机发动机相比,WS-10B的推重比优势更为显著,为高速截击、超视距空战乃至复杂战术环境下的持续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动力基础。
在致命的空中缠斗中,歼-10CE能够展现出令对手胆寒的瞬时盘旋能力,其“秘诀”在于独特的鸭式三角翼无尾布局。与传统战斗机相比,鸭式三角翼可在飞行中产生涡流,升力更强,稳定性更好。同时,通过前缘机动襟翼和DSI进气道协同,强化了瞬时盘旋能力—这在近距空战缠斗中至关重要。此外,大量应用复合材料有效减轻了战斗机的空重并确保了结构强度,在强劲的国产发动机驱动下,歼-10C的推重比优势更加显著,具备强大的加速与垂直机动能力,进而在近距格斗中能迅速占据有利位置。
与美国的F-16V、法国的“阵风”等同级别的战斗机相比,歼-10C在气动布局和机动性方面都有其独特优势。虽然“阵风”作为双发战斗机在航程和载弹量上可能更具优势,但歼-10C在单发战斗机中表现出色,尤其在机动性和成本效益方面优势突出。歼-10CE的国际采购价一般在4000万~6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9亿~4.3亿元),而“阵风”却高达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如果战争双方都投入等量资金用于购置战斗机,购买歼-10CE的一方也许已经布置了一支战斗机中队,而购买“阵风”的一方却只采购了一架性能差不多的战斗机。在高烈度战争中,战争潜力往往决定胜负,而低成本、高效益的装备采购策略,无疑为参战方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持与更持久的后劲。

守护蓝天的赤诚使命
进入21世纪,全球军事技术发展迅速,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战斗机的升级和换代。美国的F-22、F-35等第五代战斗机开始服役,欧洲的“台风”“阵风”等战斗机也在不断改进和升级。我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对国家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通过歼-10系列战斗机的研制,我国掌握了先进战斗机气动布局技术,突破了传统机械飞控向电传飞控系统的技术跨越,带动了先进涡扇发动机的研制进程,首次开发了高度综合化、数字化的航空电子系统,显著提升了战斗机的综合作战效能;同时,建立了以数控加工、复合材料构件、钛合金制造为代表的新一代飞机制造体系。可以说,歼-10系列战斗机的成功研制与列装为中国战斗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战争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形态。在信息化战争中,战斗机的信息化水平和网络化作战能力至关重要。从2004年首批歼-10A列装部队到2017年歼-10C投入量产,其间的13年恰恰是我国电子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求,歼-10C通过配备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电子战系统和数据链等设备,实现了与友军的协同作战和信息共享,提高了作战效能。从2019年第六届迪拜航展首次公开亮相到今年6月16日开幕的第55届巴黎航展,经过实战检验的歼-10C战斗机有效改变了中国人民军队和军工能力的全球印象。未来,随着歼-20不断量产升级、歼-36等新一代战斗机加入人民空军的大家庭,守护祖国蓝天的战旗会传承到不断成长的栋梁手中。
【责任编辑】张小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