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天生“笑点低”
作者 田子
发表于 2025年8月

今天你刷到搞笑短视频了吗?从憨态可掬的动物趣事,到令人捧腹的人类“社死” 瞬间,这些短视频的播放量常常数以百万计。不过,面对同样的搞笑短视频,有的人只是嘴角微微上扬,有的人却笑得前仰后合,甚至发出“鹅叫” 般的笑声。为什么有些人天生“笑点低”,一个普通的谐音梗就能让他们笑到直不起腰,而有些人却能保持“高冷”,仿佛“笑点”被上了锁?

马力强大的“快乐工厂”

想理解“笑点低”的根源,我们先要认识大脑里的“快乐工厂”—奖赏系统。这个系统由多个脑区组成,其中最关键的脑区是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当我们处于享用美食、收到赞美等“美好情景”时,VTA就会向伏隔核发送信号,促使它分泌多巴胺,这种被称为“快乐激素”的神经递质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愉悦感。

对“笑点低”的人而言,其脑中的“快乐工厂”就像装了大排量发动机的汽车,启动速度更快,马力也更强大。以经典的谐音梗笑话“你知道为什么蚕宝宝很有钱吗?因为它会结茧(节俭)”为例,正常情况下,大脑会先分析文字表面的信息,发现“蚕宝宝”和“有钱”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产生短暂的困惑,但紧接着,大脑会捕捉到“结茧”和“节俭”的谐音,意识到这是一个语言游戏,这种“意外的和谐”被大脑判定为“安全的惊喜”。当“笑点低”的人听到这个笑话时,大脑会迅速启动“解码程序”,他们的奖赏系统就像被点燃的烟花,瞬间进入狂欢模式—VTA和伏隔核的神经元“疯狂”放电,大量多巴胺涌入大脑,引发强烈的愉悦感。当这种愉悦感强烈到无法抑制,最终会转化为开怀大笑。相比之下,“笑点高”的人可能需要更复杂、更巧妙的笑话才能激活同样的奖赏反应,普通的谐音梗很难让他们的“快乐工厂”火力全开。

越笑越想笑的“快乐循环”

除了多巴胺,内源性阿片系统也在“笑点低”的现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