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及南极,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广袤无垠的冰川、肆虐的暴风雪, 或是极昼期间那永不西沉的太阳。在这块冰雪覆盖的圣洁之地,自然法则以最原始的面貌展现,孕育出无数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观。企鹅无疑是南极的吉祥物,但南极当然不只有企鹅。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我有幸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作为随船记者参与了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其间观察到了9种信天翁、13种鹱、7种企鹅、3种鹲、5种鲣鸟、2种海燕、2种贼鸥,以及6种南极海豹和4种鲸豚。南大洋与南极大陆那丰富且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令人震撼,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南极大陆除企鹅外的几种代表性鸟类。
中山站的“白雪公主”——雪鹱
鹱科虽种类繁多, 而且几乎遍及世界所有海域,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类非常陌生的海鸟, 甚至连“ 鹱”(hù) 字都不认得,而雪鹱就是其中一种标志性的鸟类。如果你在极昼期间抵达南极中山站,漫步于考察站附近的丘陵地带,就能看到这些翩翩飞翔、羽毛洁白似雪、形似白鸽的鸟类。凭借高贵典雅的羽色与灵巧可爱的身姿,雪鹱被公认为南极最漂亮的鸟类之一,因其一生多与冰雪为伴,也有人赋予它们童话般的爱称—“白雪公主”。
雪鹱一年四季都栖息在南极大陆边缘及岛屿上, 即便是冬天也不长距离迁徙,只活动在有浮冰分布的海域。1772年12月11日,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船长在南纬54°以南第一次“看见一些体形如鸽, 黑喙、黑脚的白鸟, 是以前从来没见过的”。这就是雪鹱, 库克船长说它们是“浮冰上的常客,除孵育外很少飞离浮冰”。
我第一次看到雪鹱是在中山站外围的普里兹湾。它们追随着破冰船,翱翔于浮冰与冰山间, 仿若仙境精灵,很多队员都拿出相机拍摄这些雪白的小家伙。雪鹱体长30~40厘米,翼展75~95厘米,除了眼睛、喙和腿爪为黑色外,通体洁白。雪鹱主要以磷虾为食,也捕食小鱼、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有时还在陆上取食其他动物的腐肉,经常在南大洋的浮冰区觅食,寿命一般为14~20年,最长可达45年。
雪鹱不仅“颜值高”,生命力也相当顽强。它们除了要适应极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来自灰贼鸥、黑背鸥、巨鹱等大型掠食性鸟类的侵袭。在海上相遇时,我还不知道它们在何处栖息,一度以为它们整天在海上漂泊,以冰雪为家。



每年9—11月, 雪鹱成群飞往繁殖地, 大多选择在靠近海岸的峭壁缝隙里筑巢,少数可深入到海拔2400多米、离岸300多千米的南极内陆繁殖。中山站地处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圈之内、普里兹湾东南沿岸,是南极大陆上少数有岩层裸露的地方。这里的地貌特征正中雪鹱“下怀”,成为它们筑巢繁殖的绝佳地点。
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教授邓文洪曾随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进行调查,拍了5万多张照片,记录了30多种海鸟。根据他的统计,雪鹱种群是阿蒙森海第三常见的鸟类,数量仅次于阿德利企鹅和帝企鹅,该区域的雪鹱总数为3000~5000只。
“白雪公主”的好邻居——黄蹼洋海燕
在中山站雪鹱繁殖巢穴的旁边,经常能够听到一种像是小狗吠叫的声音从地下传来。我将录音带回中山站,播放给考察队员妙星,他听了之后马上辨认出这是威尔逊风暴海燕,也就是黄蹼洋海燕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