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从科学认知开始
作者 马奕琛
发表于 2025年8月

如今,“以瘦为美”的观念深入人心,肥胖似乎成了许多人挥之不去的“噩梦”。事实上,肥胖早已不只是审美问题,它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数据显示,在我国,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已达50.7%,有研究预测,到2030 年我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将达到70.5%。医学界已经将肥胖定义为一种进展性、易复发、可治疗的慢性疾病。多项科学研究发现,肥胖与200 余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等,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让人陷入健康危机。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今年4 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纳入了“健康中国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这说明控制体重已经迫在眉睫,但我们对“肥胖”真的了解吗?

更新对肥胖的认知

人体热量“不守恒”

减肥的本质是创造并维持“热量赤字”,即消耗的热量大于摄入的热量。为了消耗热量,许多减肥者都曾尝试饿着肚子站上跑步机,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因为在身体“后台”运行的“基础代谢”才是耗能的“主力”。即使一个人整天躺在床上不动,身体也会消耗一定的热量来维持心脏跳动、呼吸、细胞修复等基本的生命活动。这部分热量消耗就是基础代谢,它占据了我们每日总热量消耗的60%~70%,是减肥过程中更为关键的角色。“管住嘴”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减少热量摄入,但长期来看,过度节食反而会导致身体进入“饥饿模式”,降低基础代谢率。同样,“迈开腿”虽然能增加热量消耗,但身体存在“能量补偿机制”,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身体进入一种“节能模式”,从而降低基础代谢率。此外,运动后,人们往往会因为“补偿心理”而摄入更多食物,反而削弱了运动的减肥效果。有研究发现,身体中脂肪量越高,“能量补偿”效应越强,所以“胖子越减越肥”并不是一句玩笑话。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意味“管住嘴,迈开腿”对减肥没有作用,而是要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饮食调整和运动安排。

在饮食方面,我们不应过度节食,而是要选择更适合减肥的食物,即热量低、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可增加饱腹感,减少总热量摄入。研究表明,一个人每日摄入膳食纤维总量大于等于30克,可显著降低肥胖风险。此外,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TEF)高达20%~30%,远高于碳水(5%~10%)和脂肪(0~3%),在帮助身体消耗热量的同时,还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因此,增加优质蛋白(瘦肉、鱼类、低脂乳制品)的摄入,既能维持肌肉量,又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可以大大提升减肥的效率。

在运动方面, 我们同样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减肥人士应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将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 每周3~5次, 每次30~60分钟,这样运动能有效减少内脏脂肪。若时间有限,可以选择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每次只需20 分钟左右就能达到进行40~60分钟传统有氧运动的燃脂效果。同时,应配合力量训练,以增加肌肉量、降低体脂率并提高基础代谢率。不过,长期过量运动可能导致肌肉分解,因此,每周要安排一两天“休息日”,期间可不做任何运动或仅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以确保身体得到充分恢复。

脂肪细胞“不简单”

传统观点认为, 脂肪细胞只是被动储存能量的“储能U 盘”,但近30 余年的研究证实,它们其实是高度活跃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激素和炎症因子,直接影响代谢、免疫甚至大脑功能。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