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探索深海的征途中,人类的目光不仅仅投向神秘的自然奇观,也在意那些沉睡于海底的历史见证者。遍布全球的沉船遗迹,宛如封存于海底的时间胶囊,默默记录着人类航海文明的辉煌与衰落。作为曾经称霸世界海洋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海域下的沉船群尤为引人注目—这些金属与木材构成的残骸,既是英国海权鼎盛的实物见证,也如一座座“水下档案馆”,镌刻着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本文将带你走进这些水下旧时光,讲述几场因沉船而改变历史轨迹的真实变革。
“玛丽·罗斯”号:一场海战与一部法律的诞生
16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与神圣罗马帝国结盟抗衡法国。1545年7月19日, 他在朴次茅斯检阅皇家舰队时,尤为关注旗舰“玛丽·罗斯”号。这艘1510年建造的战舰虽仅有600吨排水量,却搭载了90门火炮,凭借优越的航速与火力被誉为“海洋之花”。
但不幸的是, 在1545年的英法索伦特海峡海战中,“玛丽·罗斯”号于不利天气中侧倾,因右舷炮门未能及时关闭,海水涌入船舱,短短数分钟便迅速沉没,船上的500人中仅有35人幸存。亲眼目睹惨剧的亨利八世悲痛万分。尽管如此,法国舰队最终仍未能占上风,四天后主动撤退。
随后,亨利八世下令打捞“玛丽·罗斯”号,但打捞过程漫长而艰辛。英国人首先聘请威尼斯专业人员尝试打捞,但并未成功。1836年,打捞者在海底重新发现了“ 玛丽· 罗斯” 号, 并开始掠夺其中的宝贵文物,然而针对船体的整体打捞仍末成功。1973年,当“玛丽·罗斯”号再次在海底被发现时,英国政府为保护这一历史遗产,出台了《沉船保护法》。这部法律成为英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肇始,并对其他国家的海洋文化遗产以及古迹、文物的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关法律陆续出台,相关机构也相继建立。1982年,打捞人员终于使用特殊框架成功将“玛丽·罗斯”号打捞上岸。这艘沉船上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为研究英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泰尔”号:意外触礁开启澳大利亚探索
如果说“玛丽·罗斯”号唤醒了英国的沉船保护意识,那么“泰尔”号的沉没则间接推动了英国对澳大利亚的探索。说起澳大利亚的发现者,人们自然会联想起詹姆斯·库克船长,但他其实并不是最早登上澳大利亚的英国人。1621年9月4日,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泰尔”号,在船长约翰·布鲁克的指挥下启航前往印度尼西亚。当时,苏伊士运河还没有开通,“泰尔”号只能经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再穿过印度洋,才能到达印度尼西亚。由于当时很多海域尚未勘测,“泰尔”号于1622年3月离开了非洲,驶入了当时的未知海域,这是十分危险的举动:在未知海域所仰仗的因素—经验丰富的水手和好运气,“泰尔”号都不具备,所以不出意外地,它于5月25日晚11时左右触礁沉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