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南宋命运的最后一役:崖山海战
作者 董强 张桓玮
发表于 2025年8月

700多年前,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爆发了一场决定南宋王朝命运的关键一战,这便是名垂青史的崖山海战。崖山海战,又名崖门海战,是南宋王朝抵抗蒙元的最后一役。此役过后,托孤忠臣陆秀夫背负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跳崖殉国,数万南宋臣民蹈海自尽,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就让我们置身宋元鼎革的战火硝烟,去寻迹崖山古战场的慷慨悲歌。

风雨飘摇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下攻取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北去,由此宣告北宋政权的覆灭。在群臣的拥立下,宋徽宗之子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建立南宋,是为宋高宗。面对金军咄咄逼人的军事进攻,宋高宗携皇室宗亲数次渡海,后驻跸于临安(今浙江杭州)。

尽管南宋君王大多耽乐偏安东南一隅,但朝野上下疾呼北伐、克复中原的士大夫不乏其人。岳飞、韩世忠、李显忠、韩侂胄等人先后北伐,却因各种缘由而功亏一篑。尤其是开禧二年(1206 年)“开禧北伐”失败后,南宋政权便陷入主昏臣庸、奸佞当道的乱世旋涡之中。

在与南宋结盟灭金的过程中, 蒙古人敏锐地洞察出南宋军队的羸弱不堪。因此,灭金后不久,蒙古军队便将矛头直指南宋,开始了延续40余年的宋元战争。至元八年(1271年),在汗位之争中获胜的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开始全力攻伐苟延残喘的南宋朝廷。咸淳九年(1273年),樊城失守,襄阳城破,长江天堑被元军攻破。元军溯江而下,兵锋直抵南宋都城临安。德祐二年(1276年),在抵抗无望后,驻守临安的南宋军队宣布投降。情急之下,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杨淑妃带着两位幼子——赵昰和赵昺逃离临安,并在婺州(今浙江金华)与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会合。同年,赵昰在福州登基称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在元军的穷追猛击下,宋端宗从福州一路逃至泉州。岂料,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早有投降元军之心。无奈之下,南宋君臣不得不前往雷州(今广东湛江)避祸,并最终辗转至崖山。

在避祸雷州的途中,宋军遭遇海上强劲风暴,损失了大批战船,就连皇帝搭乘的御船也不慎倾覆。幼帝赵昰因此受惊,后染病不起,不久病逝于雷州湾硇洲岛行宫。景炎三年(1278年),众大臣拥护年仅7 岁的赵昺在冈州(今广东新会)继位,是为宋少帝,年号祥兴。

背海一战

崖门,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以南50 多千米的崖门镇。崖门水道位于潭江下游,作为直通南海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崖门水道的东面是崖山,西面是汤瓶山,两山宛如一扇大门扼守着出海要道,故名崖门,宋元之战便发生于此。

崖山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山组成,包括凤山、观音山、隔山、白焦山、牛牯岭等。南宋军队为何会选择崖山作为最后的安营之所呢?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崖山因潭江泥沙冲积已与大陆毗连。南宋时期,崖山则是孤悬海外的一座海岛,又名崖山岛。崖山岛北面是银洲湖,其中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岛礁。经过百余年的泥沙冲积,昔日分布的岛礁早与陆地连成一体。

作为珠江水系八大出海口中最西侧的支流,崖门水道不仅水道纵横、群山环抱,而且有利于水师依托地形隐蔽调度。此外,宋军经内河可直抵广州。倘若遭元军围困,南宋君臣则可以浮舟海上避险。此般兼具内河屏障与海上避险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得崖山成为抗元诸臣眼中的兵家要地。

祥兴元年(1278年) 六月, 在元军的咄咄紧逼之下,南宋君臣最终逃亡至崖山。大将张世杰决定在此安营扎寨,以抵御元军。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