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洱海:守护玉洱银苍
作者 张燕
发表于 2025年8月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冰清玉洁着薄纱,一湖静水一湖花。盛夏的洱海,清澈的湖面倒映着苍山雪影,海菜花在水中绽放,渔船划过水面惊起一群水鸟。这片被大理人视作“母亲湖”的高原明珠,曾因污染失去光彩,如今重焕生机,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篇章。

十年治污,再现洱海自然美景

迎着清晨的阳光,身穿深蓝色马甲的严炳其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蓝藻暴发的时候,水面像铺了层绿油漆,腥臭味能飘到几里外的村子。”严炳其蹲在岸边,手里捻着一株刚打捞上来的水草,“10年前我刚做管理员的时候,每天打捞上来的水草有两吨重,现在一天也就一两百斤,你看这水,都能瞧见水底的石头哩。”

一年365天,严炳其带着滩地管理队和蓝藻应急队的队员忙碌在湾桥镇的各个库塘、沟渠以及洱海边,他们手拿打捞工具,或是打捞漂浮物、捡拾垃圾,或是清理杂草淤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洱海边总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地处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的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上世纪90年代,随着洱海流域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洱海由贫营养湖泊向中营养湖泊再到富营养湖泊演变,水质急剧下降。几次暴发全湖性蓝藻,水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保护洱海迫在眉睫。

洱海的“病”,源于人湖关系的失衡。流域内近百万人口的生产生活污水、沿湖农田的过量化肥和农药、客栈餐馆的无序排放,都让这片高原湖泊不堪重负。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