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发力
作者 侯隽 王红茹
发表于 2025年8月
标题

时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把脉定向。

会议明确指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从中央到地方,城市更新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这一行动为何被寄予厚望?它将如何扛起我国当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城市更新的重点难点又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动能转换,城市发展逻辑改变

“过去中国城市大多是走规模扩张之路,是建立在大规模城市空间拓展、土地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上来获取城市发展动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的模式。但现在进城人口减少,很难再依赖卖地卖房获得城市建设资金,这就需要找寻城市发展新动能。”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国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各种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发展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43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6478万人,减少1222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7.00%,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

李国平说,这意味着我国2/3的人口已生活在城市。“10年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攀升至67%。按照国际城镇化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超过70%,就将进入后期阶段,增速明显放缓。”

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也引发关注:自2015年以来,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增加,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

“这一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彻底改变了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李国平说。

他补充,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拐点,正经历从“量”到“质”、从“快”到“稳”的根本性转变。一方面,以前那种通过大规模土地开发、向城市更远郊区拓展来实现城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进入城市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社会认识不足也缺乏应有的准备,如今的城市不得不面对大量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的城市更新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告诉本刊记者,早在1980—1990年代,吴良镛等专家就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的概念;进入2000年以来,学者们开始注重城市建设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很多研究赋予了“城市更新”新的理解;2019年城市更新被提上日程,受到中央政策鼓励。

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了8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建设,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