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推倒重来的城市“精雕术”
作者 石青川
发表于 2025年8月
解放碑地下环道出入口
中山四路的多功能灯杆
解放碑地下环道的道路很畅通

中午11点,一辆智能网联汽车驶入重庆储奇门入口,导航随即响起提示音“即将进入地下区域”。隧道内的灯光开始不断延伸,车内LED屏显示着前方车库空位:“广场停车库剩余12车位。”环道广播声音也随之响起:“您已进入单向通行区,限速30公里。”不断延伸的隧道与科技相融合的交通,像是在开往一座赛博朋克的地下城。

200余公里外的成都平原上,工作之余的年轻人坐在沙河公园内的“源里”文化社区喝茶。这样的“城市会客厅”空间全是利用城市边角改造而来。

无论是重庆的地下交通还是成都的城市会客厅,都展现出现代化城市的新风貌。这些风格独特的城市设施,都不是靠大拆大建打造出来的,两座城市通过一次次微更新,雕琢出这些“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高质量城市风貌。

地下建起“8D魔幻”环道

2023年7月以前,解放碑附近是重庆最堵的区域之一。“8D魔幻城市”重庆因其复杂的地形而充满魅力,但同时,其复杂的地形,也使得核心商圈的交通让人头疼。

在大都会广场上班的冯玉飞见证了这场变化。5年前,由于堵车,他从江北驾车到解放碑可能要花近40分钟。

在繁忙的商圈,难以通过大拆大建来解决交通拥堵,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城市更新解决问题?重庆立体的地形带来了解决方向——向地下拓展空间。

朝天门偌大的广场下,其实 “别有洞天”,在地下有一个原先的人防工程(人民防空工程)。在解放碑商圈的地下还有多个这样的人防工程,将这些人防工程与地下车库等空间串联起来,便可分流一部分商圈的交通进入地下。解放碑地下环道项目就这样诞生了。

“地下环道项目讲求精细。”该项目运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精”藏在利用地形分流交通,“细”则埋在技术细节。据渝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解放碑地下环道项目联合专业机构研究开发了“5G+北斗”精准导航系统,在地下环道部署了5G基站和室内模拟卫星,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一步融合,这就使得即使在地下,导航也能精准覆盖。

记者开车进入地下环道发现,地下环境确实没有影响导航使用,甚至还能精准识别出是在地下哪一层,第一次开进来也不会因此迷路。

在施工技术方面,建设时更是进行了多种试验论证。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