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王凯:转变观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者 王红茹
发表于 2025年8月

城市,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光辉,见证着历史发展的轨迹。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这些目标如何实现?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发展逻辑?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王凯。

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中国经济周刊》:此次会议为何提到“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王凯: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具有深远意义,这需要从国家发展的整体架构来理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市发展以沿海地区为重点,依托沿海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国家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当前,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全球经济格局重塑,我国更加注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转变使得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具有了新的现实意义。成都、重庆、西安、乌鲁木齐等西部城市,以及武汉、长沙、南昌等中部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区域均衡的需要,更符合国家战略调整的需要。

《中国经济周刊》:“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中提到“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还提到“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怎么理解这两个方面?

王凯:“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需要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和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当前,人口持续向大城市集聚是全球普遍趋势,包括新生代农民务工者也倾向于选择大城市生活。但城市发展不应是单极扩张,而应形成多中心协同格局。比如,北京带动京津冀,上海辐射长三角,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

另一方面,要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路径具有独特性:既遵循国际通行的超大城市发展模式,又依托县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县城是城镇化的重要节点——既是农村人口进城的第一站,也是返乡农民工的落脚点。它承担着城乡融合的关键功能,既是“城市的尾巴”,也是“乡村的头”。

此外,县城还关乎基层治理和社会稳定,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因此,推动县域城镇化,既要服务进城农民,也要承接返乡群体,以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夯实现代化城市体系的根基。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