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上半年经济数据刚刚发布,此次会议备受国内外关注。
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研判,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但同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围绕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重点部署了六方面任务:一是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二是有效释放内需潜力,三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五是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六是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为此,《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解读会议内涵。
两个关键词:
宏观政策与深化改革
《中国经济周刊》:六大任务之间体现了怎样的政策逻辑和内在联系?
刘尚希: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面临的风险挑战也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科学研判形势,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把握战略机遇,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从政策维度来看,需要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从改革维度而言,正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筑牢中国发展的确定性根基。因此,理解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逻辑在于:如何在充满变数的国际环境中,牢牢把握中国发展的主动权。具体到宏观经济层面,可以聚焦两个关键点:宏观政策与深化改革。
在宏观政策方面,既要确保既有政策持续见效,又要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加大调控力度。在改革方面,不仅体现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水平开放本身就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体现,制度型开放更是深层次改革。这种将宏观政策与改革协同推进的思路,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全局观念和统筹协调的发展智慧。
宏观政策:
“持续发力”和“适时加力”
《中国经济周刊》: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如何理解“持续发力、适时加力”的内涵?
刘尚希: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此次会议提出的“持续发力”,正是对这一政策基调的延续和坚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政策表述都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策语境,必须结合具体形势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