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高新区培育“创新雨林”
作者 宋杰
发表于 2025年8月

2025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厦门分赛区选拔赛现场,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三学生宋勃翰和团队围着一张婴儿床反复调试,这是他们研发了近一年的“智能婴儿床”。床板下的传感器正“学习”分辨婴儿的哭声——这套AI系统能识别饥饿、尿湿等6种常见需求。

“比赛消息一发出,我们就决定来试试。”宋勃翰边调整参数边说,“希望在48小时高强度开发中完成新版本迭代。”

这个教育部主办的中美人文交流项目,吸引了71所高校的277支团队、1342名青年。大赛已在厦门走过11年。作为大赛支持方,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持续陪伴参赛创客成长,为获奖项目提供创业空间载体、资源对接等服务。赛场里新奇的想法,到了赛场外,不少已经变成了创业公司实实在在的创新项目。

融合:做科技成果 “摆渡人”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实验室里,致善生物的研发人员正盯着检测仪上的曲线——这家由园区孵化的企业,从海洋微生物中提取工具酶,打破分子诊断试剂领域的国外垄断,让国产试剂成本显著下降。

不远处,在赛诺邦格生产车间,经过不断精密加工,降糖药物侧链辅料(一种能精确控制药物在体内释放速度的关键载体材料)成为长效技术的核心突破,让患者从每日3次注射变为每周一次。

这些成果印证了厦门火炬高新区培育创新沃土的能力。如今,为进一步打通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新成立的厦门火炬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正全力运转,致力于成为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专业“摆渡人”。

该中心聚焦诊断试剂和疫苗领域,力求破解转化堵点:技术经纪人穿梭于高校实验室与企业车间,“技术导师+产业导师+资本导师”组成的“创新铁三角”为项目护航,实验室样品到生产线商品的距离不断缩短。

在这片“创新雨林”里,硬核支撑不止于此。30余个研发平台各有专攻:天马新型显示技术研究院的柔性屏材料打破国外专利壁垒,厦门半导体工业研究院的阻变存储器制造技术跻身国际前列;47个各级新型研发机构与7家“火炬协同创新主体”联动;某高校团队的快速检测试剂盒通过中试服务,3个月就完成从样品到量产的跨越。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