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保护战打响原告企业获赔3000万

企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整合的数据产品,是否受到法律保护?最近法院宣判的一起案件给出肯定答案。
这起案件的原告为淘宝、天猫、淘软3家公司(以下简称“原告”)。
原告主张,其基于在平台多年积累、运营所得的数据,形成了新的数据产品“生意参谋”,并通过为商家提供数据分析等服务收取费用。而淘数、泰数等被告实施的相关侵权行为,不仅侵害了平台享有的商业秘密和数据权益,还扰乱了平台的正常运营秩序。因此,本案中原告要求被告赔偿损失3000万元。
法院在一审判决中支持原告诉求,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
数据资源法治第一案
毛毛(化名)在一家大型电商代运营公司工作,她是某奢侈品珠宝品牌代运营项目负责人。自大学毕业之后,她一直在电商行业工作,至今已有11年。
“‘生意参谋’对商家帮助还是很大的,商家可以实时看到一些核心数据。假设商家要了解店铺访客流量,仅就进入方式而言,商家可以知晓用户是从淘宝搜索栏搜索品牌词进入,还是通过搜索品类词进入;品类词还能继续细分,比如是用户通过搜索‘项链’进入,还是搜索‘手链’进入。”毛毛说。
对于店铺核心数据的拆解,只是“生意参谋”功能的一部分。毛毛介绍,商家能通过“生意参谋”看到数据背后的趋势,从而满足策略制定和销售预测的需求。
“以‘双11’为例,我们的决策都是基于‘生意参谋’反馈的销量和流量趋势来制定的。比如根据历史数据趋势,‘双11’最开始几天销量最好,那么我在做活动规划时,活动最开始的几天,店铺权益(指店铺活动所涉及的优惠券、赠品、打折等)的投入力度会最大,相关推广费用也会集中投入在这段时间。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