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颜值爆改”陷阱?

今年夏天,热起来的不只是天气,医美市场也迎来了火爆的“暑期档”。
“双眼皮手术爆单”“打瘦脸针要抢号”……据媒体报道,进入暑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的门诊中,学生患者较平日增长10%到30%,医院整形美容中心7、8月的手术量月均增加100多台。
刚刚高考完的学生和毕业走向职场的年轻人成为这场 “夏日爆改” 的主力军,甚至社交平台上还出现很多医美+旅游的攻略:到上海逛逛迪士尼再去做个皮肤管理、到成都看大熊猫顺便打一下水光针、去延吉吃美食再进行一下韩式医美……
但在这股热潮背后,风险也正在潜伏。
焦虑营销的 “颜值经济”
“刚满18岁的小妹妹告诉我:变美要趁早!”
“要以全新的形象惊艳校园呀!新形象配新学期,冲鸭(网络用语,冲呀)!”
社交平台上,很多医美机构瞄准年轻人,以“颜值经济”为名,进行焦虑营销。
本刊记者探访了多家北京美容整形机构,发现很多医美从业者都有一套精心设计的话术体系,核心直击消费者软肋——对容貌的焦虑和对即时变美的渴望。

“当不了学霸就当校花!微调之后你在学校肯定更受欢迎”“咱们把面部折叠度调整好,五官一下立体,人群中显得特别打眼”“小整容就是把自己重新养一次的最好办法……”
这些说辞被反复提及,而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却被只言片语模糊带过。销售们使出浑身解数,营造容貌调整的紧迫感,还以自身“变美”经历现身说法,让很多犹豫不决的消费者决定也去试一试。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