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里的体验经济与城市传播
作者 胡泳
发表于 2025年8月

一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地方性业余足球赛事——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俗称“苏超”),热度直追今夏炎炎的天气。

赛场内,“苏超”现场观众人数屡屡刷新纪录,成了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的新高峰;“苏超”门票一票难求,据称比明星演唱会还抢手。赛场外,随着“苏超”的出圈,江苏文旅也在“泼天流量”中踢出“好球”。

没有国际转播权、没有顶级球星,“苏超”以粗糙的画质、热血的呐喊以及扑面而来的“草根气质”,成功征服了成千上万网友的心。如今,江苏的“苏超”已发展到全网的“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也变身为全面比拼的“江苏省城市联赛”,成为透视体验营销和城市传播的绝佳样本。

体验经济崛起,

“苏超”妙在真实与反精致

上世纪末,美国作者约瑟夫·派恩(B. Joseph Pine)和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 Gilmore)合作出了一本名为《体验经济》的书,作者宣称,我们正迈入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的门槛,在更大的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经济的新篇章:体验经济已逐渐成为继服务经济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阶段。

两位作者把体验经济的崛起与服务经济的崛起相提并论。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期望值,服务在今天开始变得越来越像商品。作者断言,那些在日益缩小的物品和服务领域内划地自限的企业将失去生存的机会。为避免这种命运,企业必须学会创造丰富的、令人动心的体验。

这本书在今天被屡屡重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体验经济确实在强势崛起,尤其是年轻一代,特别容易被体验吸引。

创造体验,关键是用什么来做体验的触发器。“苏超”的体验,妙在真实与反精致。在英超、西甲、欧冠的高光投影下,“苏超”像极了“足球世界的打工人”:球员发福、球场简陋、解说方言横飞,像是草根小品。参赛者来自不同行业、年龄与背景,“草根球员”不问出处,只要敢于上场踢球,就可能享受全场欢呼——那可是职业球员才能享有的待遇,而“苏超”却让这样的踢球者离实现“球员梦”仅一步之遥。

“参与性”“沉浸感”“个体意义建构”都是体验经济的要点。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