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的机会窗口
作者 蔡昉
发表于 2025年8月

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按人均GDP衡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这个阶段,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以及充足的增长潜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统一。

在这一进程中,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更充分释放劳动力丰富的传统优势潜力,为发展方式转变和增长动能转换赢得时间。促进新要素组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推动经济增长转向新动能轨道,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潜在增长能力。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持续改善民生,将显著增强消费需求及其引导的投资需求,从而推动以强大的内需实现潜在增长率。

不断提高资源整合水平和统筹配置层次

按照要素供给潜力和生产率提高趋势预测,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仍然足以支撑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如果能够实现这一潜在增长速度,我国就能够在2035年实现按人均GDP标准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成色十足的物质基础。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上述增长潜力预测结果。

第一,从当前到2035年,我国正处在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进而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从中度老龄化到重度老龄化的人口转变阶段。预测的潜在增长率,明显高于处在相同老龄化阶段(即老龄化率在14%~24%之间),以及处在相同人均GDP阶段(即人均GDP在12000~24000美元之间)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增长率。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关键领域推进的力度和成效,可以分别从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提高两个方面创造真金白银的改革红利,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水平,并且这个提高幅度即改革红利没有上限。

第三,我国在推进14亿人口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需优势,通过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市场化办法激发需求和优化供给,经济增长潜力便可以转化为现实经济增长。

合理、合意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将为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供更多和更高质量公共品,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支持政策体系,涉及基本公共服务诸多关键领域的完善和改革,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目标完全一致、路径高度重合,很多政策措施也可以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

书名:《解码中国经济——12位经济学家的思享课》
编著:中国经济周刊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经济增长的做大“蛋糕”效应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改善的分好“蛋糕”效应,有助于在应对人口结构新变化中具有足够回旋余地,在运用政策中产生削峰填谷效应。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