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荐人,后自荐
作者 周松芳
发表于 2025年8月

我的师爷王季思先生说过,一本书的成功,责任编辑有一半的功劳。我的导师黄天骥先生深以为然,常以此教导我们,著书立说,特别是在出版环节,要特别尊重编辑,并虚心求教,必大有收获。窃以为,一篇文章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2004年我博士毕业,没有留在高校工作,得以肆力学术随笔,适逢南方日报出版社副社长谭庭浩师兄约我整理一本岭南饮食史料的图书,很快成稿。念及史料既多文言,出版后读者有限,奈何?遂将相关史料加以解读,敷衍成篇,俾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在《南方都市报》开辟专栏,并在编辑的引导之下,越写越顺,从此大开写作之门,连续在多家报刊开设饮食、服饰等历史文化专栏,再陆续结集出版。其中的经验之谈,即争取尽量每篇能够发表,倒不是为了追求稿费和曝光度,而是在刊发过程中,编辑的修改意见每每能使文章增色,使自己的研究与写作更接“地气”——术业有专攻,毕竟编辑比作者更了解读者。

职是之故,我当然也关注老牌名刊《书屋》,常思早登该刊,但临阵每生怯意。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能与《书屋》早日接触,知己知彼,争取早日写出符合他们需求的稿子来。真正的机缘,却始于代投一稿。我的师弟陈双阳,天赋才情,但忙于公务,疏于与报刊和出版界交接,偶见其一篇新作,认为继续存留箧中,殊为可惜,便通过老友向继东转投《书屋》。《书屋》执行主编认为我眼光尚可,著述亦多,手笔或不会低,隐约有邀稿之意。但信心仍然不是十足,便“狐假虎威”,借荐以投,即推了我导师黄天骥先生一篇《“无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说孟浩然的〈春晓〉》,拙稿则精心选择了湖南题材的《湘菜出湘的早期记录》。导师的文章,当然是报刊竞求的,想必拙稿也会因此被高看一眼,而且题材也讨喜——湘菜目前风头极劲,而其早期形成史与出湘竞逐史的文章则付之阙如。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