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荒田的美食乡愁
作者 李怀宇
发表于 2025年8月

刘荒田先生是深得王鼎钧先生文章神韵的散文大家。多年来,读刘荒田文章,篇篇有收获。《旧金山味道:中餐西渐记》(以下简称《旧金山味道》)则是别致的新著,这是中餐西渐的当代史,也是旅美奋斗的心灵史。

书中有笑声,也有泪影;有美食,更有乡愁。刘荒田自1980年移民,定居旧金山,具有两个身份:一为“老金山”,二为“老侍应生”。他在餐饮行业主要工作场所是旧金山市的地标——五星级费尔蒙特酒店的餐饮部门。《旧金山味道》分三辑:第一辑写从唐人街的广式茶楼到主流社会高级食肆的人文生态;第二辑写从事餐馆业的经历,其中《我与“大人物”》写的是作者在酒店侍候总统、歌星、电视主持人等大人物用餐的趣事;第三辑写旧金山餐饮业的人物,有雇员,有老板,各具个性和命运。

刘荒田写《吃在旧金山》,中餐馆遍布全市,粤菜、潮州菜、客家菜、川菜、上海菜、湘菜、鲁菜,应有尽有。由于当地华人的主体是广东人,所以,粤菜馆最多,以茶楼为代表。他说:“祖国菜、家乡菜是移民最持久的乡愁,展望未来,包括台山菜在内的菜式在美国的天地一定更加广阔。”

旧金山的唐人街,是享誉全球的“中国以外的中国”。2012年2月18日,奥巴马总统来这里的“迎宾阁”买了一百三十元点心,打包提走,让这家店火了一把。承刘荒田先生推介,我每到旧金山唐人街都要光顾这家“迎宾阁”。那里是典型的“美式”广东菜,甚至可以用粤语点菜。我每次必点龙虾伊面,吃完龙虾,铺在下面的伊面饱吸了龙虾汁,更让人回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唐人街的婚宴》一文,主要讲的是美食背后的人情。参加婚宴,对刘荒田来说,“看”才是主课。因此,他看到的是:“皱纹,就是命途,或者叫命运的注释。”婚宴上,当不体恤“民意”的主持人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流程,或者体恤“民意”的主持人巧作调度,一边强迫新人交代恋爱史,一边大声宣告“请厨房起菜!”,引起了最为真诚的欢呼。熬到此刻,那些从一早起就节食,好来这里盛载佳肴的肚皮才被解放出来。头一道是拼盘,有烧鸡、海蜇丝、墨鱼片、叉烧;再就是鱼翅,这个翅汤的优劣,次日在同乡会,在花园角,都将是重要话题;最后是整鱼,不是石斑就是鲇鱼,不是清蒸就是红烧。吃不下不要紧,训练有素的侍应生们在“曲终奏雅”之前,已经把纸盒子纸袋子送上,大家忙着“中饱私囊”,装进饭盒带回家。刘荒田最后的观察才是画龙点睛:“最有吸引力的,不再是新人,而是新人的父母,他们往往露出一生中难得一见的、革命业已成功的得意,这种得意复因其老于世故,而格外带着醇厚的韵味,就像适才喝过的‘轩尼诗’白兰地一般。这也好理解,在异乡漂泊,除却个别幸运儿或苦斗成功的,谁不是凑凑合合,窝窝囊囊地活过来呢?终其一生,成就感和幸福感,就凝聚在这个苦心经营的婚宴中,尤其是送客的瞬间了。”

刘荒田写《金龙酒楼和华人社团》,有此妙笔:“某校友会开年会,从头到尾十分顺利,偏因荣誉会长在末尾致答谢词,只感谢捐出三箱葡萄酒的某副会长,无意间忽略给每桌送上花生米的理事,引起一场差点使会议中断的争吵。”而大诗人纪弦在1995年某天和刘荒田一起参加午餐会,吃至中途,纪弦和纽约来的一位女诗人相拥大哭,声震四方。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