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的儒典解读新作
作者 李弢
发表于 2025年8月

这部列入曲阜师范大学“洙泗史学文库”的《儒家元典导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以下简称《导读》)一书,为该校历史文化学院巩宝平老师在多年来开设的本科生相关课程讲义的基础上完善而成。

对于强调通识教育和鼓励跨学科学习的低年级高校学子们来说,可供选择的首善之宝典自然应该包括儒学诸经典。就本书名的“元典”二字,作者于书中“前言”打头讲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元典”一词由武汉大学冯天瑜先生首倡并引入学界,以此引发了中华元典等方面的著作和系列丛书面世,影响深远。这让鄙人想起了彼时即将调任武大的冯教授,面向母校湖北大学全体师生做过一场关于其新著《中华元典精神》的演讲。今再阅读该著,见到冯老有这样的话:“古典的价值不单由文本自身的性状决定,还得经由阅读者的理解和重铸方能实现。历代阅读者、解释者的反复参与,不仅造成古典的‘增值’或‘减值’,还会导致价值体系的重构,以至古典常释常新,没有终期。”也许这就是元典(冯说其包涵“经典”与“圣典”双重意蕴)之所以有持久价值和长远魅力之缘由。

无疑,儒家元典是中华元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学者们对儒家元典具体指哪些经典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十三经”是儒家元典的主体,在传统儒学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两千多年来,中国儒学的发展、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对这些元典的文字、名物考订和义理、主旨的阐发而展开的”。所以,《导读》的作者大体遵循前人的观点,又有所修正和补充,所选的儒家元典包括“五经”及传和《论语》《孟子》《孝经》,另加上《荀子》,一共九部富含人文修养资源的中国古代经典。刘勰曾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从时间和影响来看,以上儒家元典都是文化经典中的经典,也是儒学的源头活水与精华之所在,其流布深广、价值非凡。在作者看来,儒家诸元典具有鲜明的尚德向善、崇道重人、实用务治、中和中正、崇古好古、追求美好等特征,同时也洋溢着一种温和理性、实践中庸的气息。熊十力先生曾有言:“中学虽不遗理智,而主要工夫实在修养。”由之,作者强调书中每一讲多从“道德底理性”角度发论,重在探讨儒家元典中涉及道德、认知和文学方面的人文修养资源。

作为大学本科课程教学之讲义,本书对所选元典的导读共分成九讲,每讲的大标题之下又以小号字体总括出对应元典之人文教化的大致主旨:《诗经》“中正无邪、情理和谐”,《尚书》“敬天爱民、尊道贵德”,《礼记》“人道教化、君子中庸”,《周易》“三才之道、厚德载物”,《左传》“属辞比事、惩恶劝善”,《论语》“仁礼君子、学道爱人”,《孝经》“仁爱礼敬、修己安人”,《孟子》“居仁由义门礼”,《荀子》“隆礼重法亲仁”。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